正文

第二章 大教教心:重视以德为本的德育教育(9)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8认识中庸这种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释义】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该是最高层次的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的,哪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万世的师表、儒家的宗师孔夫子对中庸有如此之高、独一无二的评价呢?

说中庸之道至高无上,至少有四种原因:其一,中庸之道是儒学中最高的理论渊薮,儒学实际上即为中庸之学;其二,中庸之道是世界所有哲学共同认可的理论,是人类智慧不约而同的一致见解;其三,中庸之道是古代各种哲学中,对现代人而言最有意义的理论;其四,中庸之道是各种理论中最适合用于指导实践的一种理论,把它当做生活准则可以无往而不利。

然而,有不少现代人把“中庸”理解为中立、平庸,认为讲中庸就是搞折中、放弃原则。这是对中庸哲学思想核心的极大误解!实际上,中庸既不是简单的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的最佳方案。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中庸之道是儒家关于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中庸”之“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中庸”之“庸”的含义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含有“普遍适用”之意。“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一基本原则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庸”乃是实行道的方法论,也就是对于“中”这一普遍真理具体运用的方法。

中庸的要求是“致中和”。“中”与“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指出了此目标的重大意义,是歌颂达到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致中和,即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万事万物,使人们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所以,“中庸”不但不“平庸”,反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力求平衡以达和谐的大智慧,是把握万事万物的最高指导原则。

中庸之道是儒家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到了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还不曾发现一个比中庸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中庸之道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它发端于浅显的知识,推究到事物的深奥精妙之处,昭然于天地万物之间。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中庸的学、问、思、辨、行的修养方法以及“诚”的思想,不仅为目前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素材,更为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可以说,受过中庸思想教育,能够在生活中为人处世时考虑到中庸的人,必定能够比别人更能全面地看待问题、考虑问题,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事情本身都会比别人处理得更好。所以,尽管“中庸”的境界很难达到,但在追求这一境界的过程中必定会使我们的思维更为全面,更有平衡意识,事情成功的概率也必将大大提高。

而对于学生的教育而言,更当从小灌输,使其从小就有这样一种意识。这样,在学生的人生旅途中才会不断去感悟,渐渐内化这一思想,使之成为其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中庸”思想的误解,使得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已经很少涉及。缺乏“中庸”教育的人正如孔子所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此处,“狂”指狂妄,“狷”指拘谨,也就是说,缺乏中庸教育的人往往走这两个极端。而这完全是现阶段很多孩子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现阶段的孩子是最喜欢走这两个极端的,要么对事情、对人生处于一种无所谓的状态,一切都不在乎;要么竞争意识极强,把事情的成败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在奋斗的过程中不顾他人感受,极度自私,只要是与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利益相结合的事物都极其在乎。不在乎所带来的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太在乎所带来的往往是作要么茧自缚、怨天尤人,要么输不起,要么为达目的不择手。显然,这两种状态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如何对孩子进行“中庸”教育呢?诚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因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中庸”思想来把握。因此,我们只能把中庸穿插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注重培养孩子懂得从事物的两极中追求平衡以达和谐。具体实施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其一、与礼貌教育相结合,教会孩子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作为孩子,在长辈面前就要有个孩子的样;作为学生,在老师面前就要有个学生的样;作为同辈,与朋友相处同样要有同辈的样,这样,孩子才会形成做人的分寸意识,做人懂分寸了,做事才会懂分寸,也才会“不过”。

其二、教会孩子“中庸”的思考方式,凡事不要仅仅看两端。发现孩子有走极端的现象要及时加以引导,让孩子反思这样的做法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了什么麻烦,抓住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明白平衡的重要性。

其三,不要把功利意识传达给孩子,让孩子超越得失,明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样,他们才会超越得失,避免在成功与失败的计较中走向偏执,也才能走向“中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