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教教心:重视以德为本的德育教育(10)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9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修身态度

【原典】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孔子认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一个人自我修养应有的正确态度。人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自觉地向“贤”看齐,向“贤”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看到“不贤”,应该提醒自己、警示自己、反省自己,避免自己重蹈“不贤”的覆辙。

见贤思齐是个多步骤的系列过程:即先要具备识别贤与不贤的眼光,才能见贤;其次是见而生爱,欣羡不已,如歌中所唱“多年后,我就成了你”的强烈内心向往;最后则是以榜样为标杆,紧盯目标,付诸行动,孜孜以求。

米开朗基罗说:“当我看到一个具有才能或思想的人,或一个为人所不为,言人所不言的人时,我不禁要热爱他,我可以将全身心托付给他,以致我不再是我了。”

无视自己的成就和名望,将具有卓越才智和高尚美德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率并向之看齐时,浑然忘我,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存在,潜心其中,身体力行,向目标步步追赶,这本身就是一种仁德之行。

而“见不贤而内自省”是一种自律。

人只有通过自省才能提升自己。其实,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于《白鹿洞书院榜示》中郑重写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八个大字,又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唐代大文豪韩愈则谆谆告诫其弟子云:“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他们在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时始终贯穿着“自我反省”的态度,不仅立了功、立了德,而且立了言,所以被尊崇为圣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自省是一种自我改进和自我激励的手段,只有坚持每日自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及时地改正,才能时时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每天进步,永远向前,自强不息。

德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有自律道德的人,唯有将“他律”很好地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修身态度,我们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

那么,如何让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落到实处呢?

首先,让学生明白自省精神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自省意识的教育,如语文教材里的许多课文都谈到自省精神。从鲁迅的《风筝》一文,我们就可看到鲁迅先生伟大的自省精神:在儿时弄坏弟弟的风筝这一事上,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在那样的家庭中,哥哥的做法是正确的。而鲁迅在回忆这件事时,却勇敢地剖析了自己,深深地自责,而这就是伟大的自省精神。利用此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就是因为他伟大的自省精神,也让学生明白自省精神的重要。在处理一些学生的突发事件时,也要让学生首先想想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别人的过错,让他们时时反省自己,并记住:我们是成长中的人,自律自省是我们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否则我们就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发展水平,永远不能进步。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的能力,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必要的心理准备。因为只有当学生正确地评价了自己才会自省,自省后才会控制自我行为的趋向,在客观环境中掌握自己的行为。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典型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作为学生行为的参照,使他们掌握评价自己的标准。此外,还可建立学生行为档案,并利用学生成长手册让他们互评和自评。久而久之,就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进一步稳定不平衡的心理因素,培养他们自查、自责、自勉的习惯,逐渐形成心理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第三,注重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自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行为规范要求也都了解,但是一些同学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管不住自己。这是他们各方面能力得以完善发展的心理障碍。当然,并不排除外界的影响使个别学生走向下坡路的情况,但之所以受外界影响,说到底仍然是自控能力不足造成的。因此,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应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用集体的力量去征服他们,通过促进学生自省,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可以多开展一些爱国教育、志向教育的班级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参加活动前后他们一系列的心理上的准备和回忆,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自省过程。通过自省,可以使学生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冷静地分析自己失控的原因,在否定自我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出新的自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