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全面提高:学习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1)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1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原典】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释义】

孔子说:“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

孔子的教学内容丰富且富有层次,“志于道”是最高原则,“据于德”是道的具体表现,“依于仁”是德的具体内容,“游于艺”是仁的实际运用。他认为要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需要把这四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孔子想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论语·公冶长》中还有这么一段: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在夸了子贱是君子之后,子贡在旁边听到,就不禁问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孔子并没有给他所期待的评价,而是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孔子自己曾说过“君子不器”的话,那么可以推断,孔子认为子贡还没到君子的层次,只是“器”而已。子贡自然很不服气,追问:“那是什么器皿?”孔子回答是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瑚琏是什么呢?郑玄注曰:“黍稷器。夏曰瑚,殷曰琏。”就是一种祭祀的器皿,通常用玉做成,是用来盛放粮食的。意思是说,从个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

孔子一贯主张“君子不器”。在孔子那里,“君子不器”至少有两层含义:从教育的整体目标来看,他是要培养“君子”,但又不能用一个模子去铸造重复相似的人才,使学生变成“器具”,因而要在统一培养目标之下因材施教,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中曾谈到过;从单个学生来看,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也不能成为只有一种用途的“器具”,而要全面提高,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他要培养的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因此,他办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教育目的,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要求,结合自己的教育政治主张,有选择地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安排组织了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即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既开设理论课程,又开设实践课程;理论实践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从讲学内容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孔子世家》),他强调学习要包括《易》、《春秋》在内的“六经”,只是鄙视“学稼”、“学圃”。

从学习要求看,孔子教育弟子要广泛地学习“六艺”:礼、乐、射、御(驭)、书、数。这是古代学子必须掌握的六种步入上层社会的基本技能。礼,就是秩序,上至朝廷君臣的礼仪、尊贵卑贱的次序,下及黎民百姓的车马、衣服、住房、饮食以及婚丧嫁娶制度的等级划分;乐,即音乐,是用来体现美德,感化百姓的;射,指射箭;御,指驾车、骑马;书,指书写(法);数,指算术。

从教育效果看,孔子在四十余年的办学与讲学中,不但推动了“学移民间”的平民教育潮流,触动了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而且“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世家》)。

从文化传承看,孔子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所收集到的历史文化材料,精心加以整理,先后修编了《诗》、《书》和《春秋》等书籍,促进了百家争鸣和学术繁荣。自汉以后,孔子学说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纵观孔子的教育生涯,足见孔子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火花——尽管当时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但这与当代素质教育中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孔子没有把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并重实施,也没有提出劳动教育的观点,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背景下,孔子的教育内容是空前丰富的,孔子所提倡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观,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研究和借鉴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