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1 逍遥物外:林黛玉的哲学(1)

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 作者:赤雷


林黛玉有什么样的哲学呢?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这里还必须辨析一下,林黛玉这段话其实是不能从字面理解的。

既然有“聚”必有“散”,“散”就肯定是既“聚”之后的“散”,没有了这个“聚”又何来“散”呢?“聚”和“散”是一个整体,你怎么单单找个“散”来喜欢呢?是不是林黛玉每次参加聚会都是不准时到会,等到大家快散的时候,不,快散的时候还是“聚”,“聚”是不喜欢的,要等到大家都散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去欣赏这种散的快感呢?而书中黛玉也有主动请聚的时候,所以上面的猜测是不成立的。

是不是又可以这么猜测呢?“聚”其实是不喜欢的,只是聚之后有个非常让人喜欢的“散”,所以也就喜欢了。然而这样的结论肯定也不是林黛玉的想法。第七十六回,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这里可以证明上述的说法,黛玉也是不喜散的。所以林黛玉的想法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只能是她不喜欢必定有“散”的“聚”,也不喜欢既“聚”之后的“散”,她喜欢未“聚”之先的“不聚不散”。

既散之后是清冷,未聚之先也一样清冷,一样的清冷不是一样生出伤感吗?清冷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人的感觉,因为很多人都有一种好聚之心。事实上,人间总还是有聚有散的,只是得道的人没有了好聚恶散之心,所以得道之人才不聚不散。林黛玉正是这样的得道之人,所以林黛玉的“不聚不散”还是形而上的“心”的“不聚不散”,不是形而下的事实的“不聚不散”。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林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如果她喜欢“散”,则对宝玉也无情太甚,如果她喜欢形而下的“不聚不散”,也不能理解她对宝玉的行为,只有她信奉形而上的“不聚不散”,宝玉才永远在她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她在探宝钗时,说的那番话。这里再次证明了,她说的那番话也不只是醋意,也是有它深刻的哲学内涵的。不然,林黛玉只是一小性女子,没有什么美感可言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