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轲·义是熊掌生是鱼(1)

子这样曰过 作者:闲茶


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作家 欧内斯特·海明威

孔老师只有一个独苗儿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孔鲤。孔鲤这一辈子可以说是默默无闻,毫无名气,死的比他爹还要早,不过倒是留下一个很争气的儿子:孔伋,也就是被后人尊称为“述圣”的子思。

所以孔鲤可以自豪地对他爹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也可以自豪地对着他儿子说“你的爹不如我的爹”,那么最差的怎么会是我呢?

不过这次主角不是孔鲤,也不是孔鲤那争气的儿子,而是孔鲤的儿子的徒弟的徒弟:孟轲。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战国时期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家乡是山东。

孟轲是个苦命孩子,三岁父亲就去世了,他也是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位坚强而明智的母亲。

小时候孟轲的家住在墓地旁边,他就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学大人跪拜、嚎哭,把办丧事当游戏玩。孟妈妈觉得这不是个好地方,我儿子将来可不当哭丧专业户,于是就带着小孟轲搬了家。

孟妈妈把家搬到了一个菜场旁边,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学起了商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孟妈妈觉得这也不是个好地方,儿子以后做个商人可是没地位,没出息。虽然家境十分贫寒,但孟妈妈毅然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搬到了文庙附近,孟轲跟着来文庙的人学习各种礼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这次孟妈妈终于满意了。

虽然孟妈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关于她的这个小故事却流传开来,后来被写进了著名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孟妈妈也由此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一位平凡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一位善良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是善良的,长大后的孟轲,证明了这一点。

孟轲最崇拜的人是他的师祖孔老师。不光只是崇拜而已,孟老师还身体力行,这一辈子基本沿着偶像的足迹往前进:年轻的时候做过官,当过学者,接着游历各国到处推销他的理想,当然也没有一个诸侯老大真正听他的,于是只好回来开学校,教学生,写书。

但模仿得再好也谈不上真正的成功,就像现在不少人哪怕长得比刘德华还像刘德华,比史泰龙还像史泰龙,也逗大家开个心而已,然后就稍纵即逝。

孟老师是能够和孔老师比肩齐名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并称为孔孟,自然不是光学习重复而已,他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是解决了一个孔老师没能解释的问题,并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说。

孔老师提出了道的最高境界是仁,提出了什么是仁,怎么做到仁,也提出了种种做到仁的好处。他却忽略了一个非常简单却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做?

孟老师则完美地解答了这个为什么的问题。

孟老师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讲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首先,孟老师认为人性本善。

人性本来是什么,是一个争议了几千年的话题,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绝对定论。当时除了孔老师的人性本善,还有三种理论。

第一是人性既不善也不恶(白纸一张?),第二是还有人性既可以善又可以恶(双面人?),第三是,有些人是善,有些人是恶(天使投生?恶魔转世?)。

当时还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告老师(告子),他的主张是第一种,为这个话题还和孟老师好好吵了一番。

告老师:生下来的就有的能力啊,特征啊,就叫做本性。

孟老师:这么说的话,那生下来两只白狗,就证明它们都一样了?

告老师:对啊!

孟老师:那羽毛是白的,雪是白的,玉也是白的,这些也都一样了?

告老师:对啊!

孟老师:那牛生下来啥也不会,就会吃奶,人生下来也是啥也不会,也就会吃奶,这么说,牛和人也是一样的了?

告老师:……

孟老师有点狡辩的意思,不过却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了他的人性本善的意思。说简单一点,就是人性中好的,就叫做人性。不好的,就叫做动物性。但人毕竟也是动物,所以动物性对于人来说,也是必然存在的。

那么这些好的人性到底是什么呢?孟老师认为可以分为四种,叫做“四端”:

第一,有同情心(恻隐之心);

第二,知道害羞(羞恶之心);

第三,懂得谦虚(辞让之心);

第四,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非之心)。

孟老师也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好的人性。

一个陌生小孩掉到井里去了,看到的人都会下意识地担心,有的人还会去营救,恐怕没有人会鼓掌叫好,这就是恻隐之心,而且这都是人自然而然的反应,所以属于人的本性。

题外话:如果救起来以后,这个小孩的家长非说就是这个救人的人推小孩下去的,要赔偿——这个嘛,属于当代出现的新情况,孟老师也不可能想到,我也就不多说了。

如果把“四端”发扬光大,就成为了四德:仁、义、礼、智。如果发扬不了,那么人体内的动物性便会占据上风,变成一个禽兽。

具备了四德,就可以叫做圣贤了。所以孟老师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只要能充分发挥与生俱来的天生本性。

这就是孟老师给出的为什么要成仁的答案:因为人性本善,所以我们要学道发挥自己的本性,当本性发扬光大之后,人就成为了圣贤。如果不发挥本性,人就变成了禽兽。

一旦做到了圣贤,便可了解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的伪装,通晓所有的知识,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做成了禽兽,结果会怎样?大家可以参考著名影片《生化危机》。

大家可别小看这个答案,要知道日后儒家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理学心学门派理论的书面和实际目标,就是人人可以成为圣贤,孟老师此举为千年以后的儒家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人渐渐可以发展自己的本性,但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

人毕竟不是老虎,何况老虎一年还得找个伴,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一个人生活。哪怕是人猿泰山,人家好歹也是活在猴子的社会中呢。

那么你也发展,我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么多人该如何协调管理呢?

别着急,孟老师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孟老师认为,人在社会的关系,有五种主要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小三、二奶、二爷这些不能算主要社会关系),这个就叫做人伦,不遵守人伦的,就不是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人伦都是基于人的本性,所以怎么做君王,怎么做弟子,怎么做臣子,怎么做老婆等等都有个规矩,这个规矩说到底其实还是孔老师提倡的那个周礼2.0,不过孟老师也往里面加入了自己独创的东西,升级成了周礼3.0。

孟老师加的,主要基于人的本性的东西。

比如周礼2.0里面虽然说男女不能互相随便瞎摸(男女授受不亲),不过呢如果你嫂子都掉水里去了,你就得救,哪怕救的过程中衣服掉了,该摸的不该摸的都摸到了,这也是允许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的权,意思就是要灵活对待。

再比如周礼2.0里面规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做君的要爱民,要是把小民当猪当羊,随意杀戮,那小民自然就把君也当大老虎,人人都会争着当武松,这样的君,是可以被推翻的(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