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死(7)

越来越 作者:曹寇


在码头,他们等船的时候,李唐指着侯船室对面的一个楼房说,当年这房子没有,是一堵矮墙,可以爬过墙,蹩进里面一条巷子,再由巷子爬上山坡,上了山,从山丘的另一面下去,就到了江边,到了江边就可以爬上船趸,在那里直接上船。这样一来,既可以躲过一张船票,又可以免去众人拥挤,更重要的当然是可以在山顶上领略一下大江东去浪淘尽什么什么的。高丽对此自然饶有兴趣,不时发出笑声。仿佛她正由李唐牵着经过这一路线,果然因为一个小小的违法活动(逃票)而获得了巨大的刺激。而眼下既然楼房堵住了这条英雄小道,那么她也只好凑合着享受一下李唐的当年之勇了。

作为李唐,他也已有多年没有回乡。那里当然有些叔伯堂亲,但因为乡村常见的缘故,并没有什么来往。也正是因为多年未归,趁此机会回一次也没什么不好。他也不担心遇到熟人,乡亲同学什么的应该在船上就能碰到。碰到他们了,怎么介绍你呢?这个问题早在两年多以前他就讨教过高丽,高丽的回答说,嘿嘿,就说我是你女朋友呀,你不是说你的乡亲对你没老婆意见大吗?他就故意说,可是,你已经结婚了啊。高丽就说,你不说我已经结婚谁知道呢?那你岂不是重婚罪吗?……这些当年的调笑犹在耳畔,李唐想到不免感到亲切得令人鼻子发酸。而这两年来,和那个姑娘之间的这场恋爱,倒仿佛一张低廉的卡通画片,显得轻薄而极不真实。此时江风徐徐,汽笛从江面上悠悠传来,人影忙乱,回身看去,候船室里乌烟瘴气。这一切都情不自禁地感染到李唐的心境,他的心境相当沧桑。

他们在船上果然遇到了李唐的一位熟人,而且是他的中学老师。李唐确实是按两年前的约定向老师介绍了高丽。老师一个劲夸高丽漂亮,并盘问了诸如年龄、工作之类的问题。李唐担心高丽回答这些问题时会露出马脚,想代答,但被后者一个眼神制止了。李唐也便立即醒悟,他料想高丽早有准备(两年前就做好啦),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简直是小菜一碟。事实正式如此。高丽自称杭州人氏,但毕业于南京某大学(就是此番下榻所在),现在南京某家广告公司当文案人员,不仅如此,她的父亲也幸运地和老师是同行,是杭州郊区某个小学的教师,只是现已退休……李唐的中学老师不禁大喜,左看右看高丽,神情一片赞赏和尊敬,然后不断转身对自己的学生李唐表达祝贺,祝贺后者能找上这么聪明懂礼的姑娘做女朋友,最后在快下船时不忘叫嚷着要李唐和高丽结婚的时候一定要喊他去吃喜酒。

看着自己的老师在下船的人群中逐渐走远、消失,李唐感慨万千。他不由得转身想对高丽说,假如你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该多好啊!意思当然是他希望高丽真的是他的女朋友,然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妻子。可是当他扭过脑袋的时候,高丽居然不在身边。人群熙熙攘攘,一个也不是高丽。明明下船的时候是攥着她的手的,只怪在出口门小人挤才松掉了。万一高丽跟他走散,该如何是好?人生地不熟,她一个外地女人(不是女孩或姑娘)陷在南京城北这么个混乱破旧的乡村,天现在还亮,天一黑,她该怎么办呢?当然,这只是李唐作为一个文学青年一贯的想象和联想,即便高丽和他真的走散了,她也不会跑远,同样也会在码头附近寻找李唐,实在找不到,她也会按原路返回,回到宾馆,然后也能顺利回到杭州。但现在问题是,毕竟她不在他的视线内,她跑哪儿去了呢?李唐正急得汗流浃背,这时候身后一只小手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回头一看,果然是高丽,正得意地看着他笑呢。如果不是人多,李唐相信自己会一把将后者抱进怀里,防止她在越来越少的人群里永远消失。

坐在小三轮里,他们路过了政府、医院、供销社、商店和粮站(现已关闭)。李唐告诉她,直到如今,人们在称呼这些机构时仍然习惯于在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公社。这到底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怀旧或者二者并有,很难说得清。然后他们就经过了那些村庄和桥梁,也经过了零碎或大片的坟地。李唐都会一一向高丽介绍它们的名字。在颠簸的小三轮上,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不得不使李唐把这些名字喊出来,大声疾呼之后往往是热泪盈眶,虽不至此,但看起来他是那么激动。而她,高丽,始终一言不发,静静地听他的介绍,只是将脑袋依靠在他的肩头。

因为道路已修,他们其实无须像李唐以前所说的那样要走四五里路。但高丽提议,还是走一段吧,她说,不是从鱼塘的坝上可以走到你家吗?

确实如此,多年以前,李唐上学放学就是从鱼塘的坝上来来去去的。这并不远,于是他们提前下了小三轮,走上了那条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