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源自人的内在意识状态。忧伤、恐惧、焦虑或无聊等负面情绪,会在内心产生“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导致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处理外界事务,也无法恢复内在主观情绪的常态;快乐、力量或机敏等正面情绪则是“精神负熵”(psychic negentropy),你既不必费心思量,也无须自艾自怜,精神能量自可畅通无阻,进入你所有的思想及行动中。
当我们决定将心思投入特定工作时,就是替自己设定了一项目标;至于循着目标前进花了多少时间与力气,则又牵涉到动机。由此可知,意图、目标及动机也同样属于“精神负熵”的呈现。在集中心力、设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意识即能变得井然秩序。若缺少这些情绪,心智运作必定杂乱无章,感受也会瞬间趋于恶劣。
不少证据显示,虽然人们在自动自发时感受最佳,执行责任性工作时的心情却不见得最恶劣。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熵的最高点。由此可知,不论行动的目的是出自内在动机(自愿)还是外在动机(被迫),都比漫无目的的行动来得好。许多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这类无动机状态,这部分仍具有极大的改进空间。
意图所需的精神能量是短期的,目标则需要长期的精神能量。你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最终还是受你追求的目标所左右。一个人若缺乏一贯的目标,就会三心二意,难以贯彻始终;唯有确定目标,持续投入精力,个人才能获得循序渐进的经验感受。这种稳定合理的行动、情绪或抉择所呈现的秩序,也将如个体般具有“个别性”。
目标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自尊。诚如百年前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指出,自尊心的强弱取决于期望与成功的比例,自尊心弱是由于目标定得太高或成功次数太少。由此可知,成就高的人不一定拥有超强的自尊心,例如,成绩优秀的亚裔美籍学生,他们的自尊心便比其他成绩差的少数族裔弱,问题症结在于他们将目标定得太高,成功大为不易。此外,外出担任全职工作的母亲,其自尊心也比不用工作的母亲弱,原因是:她们虽有较高的成就,却仍达不到自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