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天使之爱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跃儿


成人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地帮助孩子。

感悟童心

我们一再呼吁老师和家长们要感悟童心,是因为儿童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那样,还没有发展出表达自己心灵的语言,也没有发展出表达心灵的方式,更不会隐藏和掩饰自己的心灵。这时的心灵是最纯洁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需要成人用心思用灵魂好好感悟。孩子在表达他心灵的时候无法使用成人已经惯常使用的语言与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语言与方式,这就是艺术。

我发现孩子在表达自己心灵时所创造的语言其实就像艺术大师的一样,充满着独特与灵感。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但它的形式又是那么独特与新鲜,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真正的艺术品都得符合这样的条件。

一些成人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孩子,他们看待孩子的方式与其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不如说是当成宠物或者植物,或者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成人不能从内心感悟孩子那颗心的深层原因。孩子虽然是我们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

只要教育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悟童心,他就能与被教育者建立一条心灵的通道,与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从而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气息。

我们走在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如果是相爱的,即使他们不拉手,也能感觉到从他们身体里散发出的融洽的气息。如果感情一般,即使他们靠得再近,我们也感觉不到那样的气息。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当教育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氛围,凡是好的教育都会带有这个特征。一旦产生了好的氛围,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主要不是依赖于老师的教,而是这种环境,像空气一样使孩子自己得到滋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