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拯救,还是教育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跃儿


一旦给孩子造成了像马月这样的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再历尽艰难地来拯救孩子,就已经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了。没有一个被拯救的人是一个非常阳光灿烂自信的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已经被践踏,拯救的过程就等于是告诉他们,他们已经不再是普通正常的孩子,甚至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经是“问题孩子”了。这不是教育,我们希望没有孩子需要拯救,只有孩子需要教育。

虽然现在人们不再提及李圣珍,但并不是没有人再需要李圣珍,说她“伟大”一点都不为过。当我读到她给马月的母亲说的那句“她要下地狱,我跟着她一起下,她要上天堂,我跟她一起上”时,我真的感动得不得了。她对孩子的那份爱,那种无私,那种奋不顾身,那种慈悲、怜悯,决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大概只有菩萨才能做到。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我觉得这话等于给“教师”这个职业下了最好的定义。

但是,在谈到李圣珍现象之际,我们可能会想:李圣珍老师的出现,是中国教育的某种希望,因为居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有着如此的厚爱。但是,她的出现更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悲哀,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发展到由一个母亲来挽救那么多孩子的局面呢?为什么等待着她挽救的孩子会排队到10000多名呢?要是一个国家里到了千千万万个孩子需要拯救,而且把这个拯救者当做菩萨当做救星一样看待甚至供奉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呢?

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知识有个“实体化”的过程。

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这样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换一个说法,实体化就是将所学变成个人的实在经验。让品格融入心灵,也就是成为“人”,品格心灵化;让知识化为智慧,也就是成为“才”,知识智慧化。这就是古人讲的“知行合一”,“知道”与“行为”合二为一。我认为这正是现行教育的缺失之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操作,才能达到“知”与“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圣珍老师,她是在拯救呢,还是在教育?

我们看到,李圣珍老师考虑的是“人”的部分,很少涉及“才”的部分,在知识的传达方面,她采用的是传统的方法。中国教育要“人”与“才”一起改变才行,要是只有“人”没有“才”,这个教育还是无法完成它的使命。我们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50多年中连一个世界级的人文与科学方面的“才”都没培养出来,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

现在中国真正的教育应该做什么呢?就是让战争不再发生,不让孩子成为“病人”,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找到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者彻底认清知识与智慧的本来面目,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孩子幸福地学习而不是痛苦地学习。我认为教育的先锋应该做这样的事,而不是把传统教育整坏了的孩子治好,再去让他重新受那种教育。不只是拯救,重要的是让“拯救”这样的事不再发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