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心灵的峡谷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跃儿


你看,这就鹦鹉学舌了。要是不能在内心落实,假如他们真的当了医生,遇到这种情况时,很可能行为与想法不能统一。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通过给受教育者提供有关道德的美的范文,在大量的阅读中陶冶他们的性情;一方面要提出有关道德的命题,让他们在反复讨论中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终达到实体化目标。

认为应该救的孩子共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把他救活,给他留一点残疾从此让他一瘸一拐地走路;第二种,把他治好,然后再到他家把他痛打一顿;第三种,把他救活,把他变得很丑,让那个女人不爱他,再回到医生的身边。

这些孩子尽管受了前一个事例的影响,或者说,受了我的引导,明白了宽恕、天职那个“理”,但是,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实就是这样,如果不为了讨好教育者或者成人,孩子们一定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成人才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孩子如果答错了就会受到严厉的指责,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受过伤痛,他们就不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无论这个想法和感受是对是错,他们一定要等到准确地获知他们心目中的权威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努力地使自己的回答和权威的一致。这样一来,权威获得了满足,孩子却没有获得成长。这样的权威不能真正指引孩子们前进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中,虽然孩子的回答看上去档次较低,但它恰好为老师提供了教机,使得老师可以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峡谷。每当孩子这样真实地表达自己时都非常让人感动,这就是“真”,所以它是“美”的。当孩子得到这样的沟通机会,并有人尊重他们的想法时,他们也会感到幸福。

我长长地噢了一声,眼睛扫视全班。我说:我是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医生,这不是装的,我的天性就是这样。可是当我履行我的天职,当我救了我的仇人之后,我让他瘸着一条腿,或者将他的脸变得那样丑陋,并为我做了一件好事而良心获得安慰的时候,有一天那个仇人拄着拐杖、瘸着腿从我的眼前经过,我会不会谴责自己?我的良心会不会安宁?

说完了这段话,我发现孩子的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我说:噢,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第二种,等他完全恢复了健康,去把他揍一顿,让他受点儿皮肉之苦。这才符合我的性格。老师也要将自己真实的心灵展示给孩子,不能有半点虚假,这就是平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