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学习不一定会失去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跃儿


知识的传达,是将知识化作智慧的过程;智慧只能培养,不能“教”。

拿着瓦片走进课堂

我在美术课上过一节语文,试试孩子们是否保持着获得提升后会感到幸福的自然机能。

我小时候上语文课的情形是:老师对所有的课文都抱着一种神圣的心态,这样,课本便成了典范,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与批判;孩子呢,就只能仰视、模仿、背诵,对孩子的智慧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我常常想,能不能用一种其他的方式上语文课呢?就像我上美术课那样?抱着这样的想法,有一天,我给一个6岁孩子的班级上了一节语文课:“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目的是教人富于同情和智慧。

以前的老师一般先布置预习,再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全这样上。一轮下来,早把当初的目标忘到九霄云外了,孩子的关注不再是同情、智慧,而是被一大堆知识性的东西占有了,就不能到达那个目的。因为同情心、智慧不能教,紧要关头处理危机的能力也不能教,只能培养。

这个培养的过程,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主体,参与其中,自己想办法,自己推导出结果……这就是实体化的过程。

就是推导不出来也不重要,关键在于推导的过程。要是教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记得小时候在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不是在想着让我们变得聪明,而是反复地显示司马光有多聪明,所以上完这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老希望有一个小孩掉进缸里,我好找一块石头把缸砸烂。这就是“教”的结果,这个结果说明了老师把智慧的培养也给模式化了,认为所有的东西都能通过“教”这样的方式学会,认为小孩是个空罐子,连智慧这样的东西也能往里填,老师在上课时不给孩子任何智慧成长的机会。

模式化,会造成要是发生一件相同事件时可以生搬硬套,但当发生不同事件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结果。

虽然我想以全新的方式来上这课,但仍然很难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想到的只是希望孩子们能想到把缸砸烂,所以我拿着一块瓦片走进了课堂,“哐当”扔在地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