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灵的果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跃儿


氛围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就是爱,就是智慧,就是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口气、表情、身心等所散发出来的信息,是不是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美好、祥和、关爱以及很高的文化品位……

老师作为整个场景中的一个部分,他如果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对孩子关爱了,他就有可能以一面旗帜的形象与孩子形成交流,孩子就会将他作为一个具有人性光辉的符号去爱戴,他自己也会受到人性光辉的照耀。要是老师总是在表演一个教师的角色,他的内心就不会有更多的空间去关注孩子的心灵。结果就是孩子配合他教学,而不是他帮助孩子成长。

所以说,当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实际上是忘我的,是没有自我的,老师的心里只有孩子。而当老师的心里只有孩子的时候,他就成为教室场景的一个部分了,就成为教室的环境了。

比如说,一些成人都要教孩子懂礼貌,见了所有的叔叔阿姨都要问好,临走的时候都要说再见。我们调查了一下,其实所有的孩子对这件事情都痛苦万分。

但是我们又不能让孩子没有礼貌。怎么让孩子有礼貌呢?我们规定,所有的老师见了孩子都得先问好。因为成人已经有了多年的知识学习,心智成长也已经完成,并且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孩子还是一个脆弱的小苗子,没有多少经验与社会阅历,为什么成人不先问候一个不是成人的人呢?所以,我们要求所有的家长不要逼着让孩子跟老师说再见,向老师问好,而是老师必须先向孩子问好。如果这个孩子向成人问好了,成人没看见,有人告诉他了,他要立刻撵上去说:对不起,我刚才没听见你问我好。得补上,否则孩子就会受到伤害。

后来所有的孩子见了老师都主动问好,一边喊着老师好,一边挥着手就过来了。礼貌已经成了他们的人格状态了。甚至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在幼儿园,老师正在罚她站,突然看见有个老人正在窗外朝里面看,她便大喊一声“奶奶好!”引得全班一齐跟着向那位老人问好。

纪律也要从孩子的内心入手,外在的约束必须建立在内在认同的基础之上。我们有个老师非常爱孩子,孩子怎么闹都不发火。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不尊重她了,胡闹,课堂上吵成一团。有一次,她哭着对我说:李老师,我当不了这个老师了,我想辞职。

于是我就示范给她看,我没喊着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也没逮住一个不守纪律的杀鸡给猴看,但是孩子很快就安静下来不闹了。三两下,就把那个班整顿得井井有条了。

纪律是什么?纪律,是人类的一种素质。老师要是将纪律作为一种素质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来了,那他就会在所有的场合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纪律的建立不能靠老师的威严,也不能只靠严格的规定。纪律是人的心灵里的一种声音。作为群体生物,人天生就有着对纪律对秩序的渴望。

那个老师,为什么孩子不听她的?关键是她没有让纪律进入孩子的内心,没有营造出一个氛围。

作为老师,我们要让孩子感到我们像一盏明灯,让他们知道哪里有暗礁,需要绕过去,这样才能照亮孩子的心灵。孩子一见到这样的老师,内心就会充满光明,充满快乐,就会尊重他,佩服他,敬仰他。当一个孩子对老师充满了强烈的敬仰的时候,他就会顺从。这种顺从实际上是顺从真理,而不是顺从某一个人。即便是3岁的孩子,都会因为老师满足了他的心灵而对老师心生顺从的。孩子会像喜欢心爱的果冻一样喜欢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也就成为他心灵的果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