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野兽不是野兽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作者:李跃儿


比如我拿出蒙克的画,我说:大家看,马容画得很像蒙克。为什么蒙克被称作大师?他的画大家都很欣赏?而马容,画得与蒙克非常接近,你们反倒不喜欢了。这是为什么?原因是你们还不会欣赏,认识不到马容画里的美。这幅画美在哪里?美在大胆、大气、不顾一切的劲儿,美在它想象的不一般,美在它所有的颜色都是那样奇特而又那样的和谐……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才会一步步地走进画面、走进艺术、走进心灵直到提高欣赏水准。

你看,我们欣赏了大师的画,每天又在欣赏孩子自己的画。两相对照,大师的画也就变成了孩子的画,孩子的画反过来成了大师的画。大师与同学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验证,通过这样的、长时间的熏陶,大师就会走进他们心灵,与他们融为一体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起来的欣赏的能力是具有灵魂性的,而不是浮在表面,知识与心灵不致油水分离。这样获得的能力是从孩子心里生长出来的,具有生命力的,活泼的,而不是那种只能夸夸其谈,但没有一句能够说到点子上的知识书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是个聪明的办法。不要忌讳“模仿”这个词,模仿就是学习。无论任何学科,一开始都是从模仿、从学习起步的。但是现在很奇怪,许多的美术教师不愿从这里入手。

课堂上讲了“野兽派”的故事,放了“野兽派”的VCD片子,讨论了“野兽派”的内容,然后模仿“野兽派”。孩子们最终明白了:野兽不是野兽,而是激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