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浩瀚宇宙星球中的一个成员,运行时势必受到“兄弟姐妹”们的关照,相互产生引力。2008年9月14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太阳、地球和月亮恰好运行在一条直线上,而在9月16日前后,金星、水星、地球和月亮也在近距离形成一条直线。孙士推断,这一段时间内,天体运行所造成的环境,使地球地震诱发因素增强。
在这里我们也希望,未来天文学家与地震学家,或许应该有更多研究信息进行交换和讨论,毕竟月球对潮汐的影响是已经被证明的,那么其他天体的位置,对地震是否也构成影响?特别是2012年冬至,在天文学上会有所谓“天体排一”的情形,即是地球、太阳、银河系中心连成一线,究竟是否会实际上对地球产生影响?或许有使命者可以展开这个主题的研究。
(4)中国开始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自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人开始问一个问题:中国开始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根据我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的说法,20世纪以来,我国强震处于活跃与平静交替出现的过程。活跃期和平静期的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比为5∶1。例如1901~2000年的百年间,我国经历了5个地震活动相对活跃期、4个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期。其中,1966~1976年是活跃期,10年内发生了14次7级以上地震,但从1976年8月22日的四川松潘级地震之后,直到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级地震之前,整整9年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两者之间形成活跃与平静的强烈反差。
孙士根据2001~2008年的地震信息判断,2008年开始,我国开始进入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期。首先,2001年昆仑山西口级地震后,我国出现了长达7年无7级以上地震的情况,2005年4月8日~2007年5月3日,又出现了近百年罕见的长达755天的无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段,6级以上地震打破这平静段2个月后,又呈现出长时间的无5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段。然而自2008年开始,明显打破了以往的平静,例如2008年1月9日西藏改则县级地震、3月21日新疆于田级地震和5月12日四川汶川级强震,表明我国开始进入一个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期。
不过有其他专家抱持不尽相同的看法,例如长期从事活动构造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工作的徐锡伟,200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上述现象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论证。我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总体看来近几年我国地震活动水平偏低,但周边地区和全球地震日趋活跃,比历史平均数要高,值得警惕。
的确,如果要研究地震问题,恐怕不能只把焦点放在国内,虽然2001~2007年,我国的地震活动是相对平静的,但美国地质调查所数据显示,全球地震频率从1973年之后持续上升,全球地震活动呈现增加的趋势。
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跟20世纪比较的话,地球的相对活跃度就更明显了。例如20世纪全球6级以上地震,从不同数据库提取的结果虽有差异,但这一百年的总数约在3600~4000次。而到21世纪,仅仅2001年到2008年5月中旬,约7年半的时间内,6级以上地震就达1200余次。长期从事全球变化研究,曾经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杨学祥教授甚至明确地表示,从2004年至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