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杨学祥教授的博客:https://。
(5)防震减灾是每人每户的第一要务
地震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已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人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能难逃地震的伤害。面对地震,民众最需要的是临震预报,但是人类目前科技还无法有效地百分之百地做到这点。台湾“地质调查所”所长林朝宗指出,地震预测虽难精准,若能做好断层两侧100米的居住区的防震工作,可望有效降低死伤程度。
当前的地球既然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我们必须先学习跟地震共处,也就是做好防震、减灾的准备。有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其实很容易找到,希望读者们在读完这本书后,一定要记得去充实,最好是全家人或全小区一起研读、讨论,想一想,要是大地震突然来袭,家里最好的躲藏位置应该是哪里?诸如此类最实际的问题,事先准备起来并不花多少时间,但一旦地震来临,却很可能救了至爱的人的宝贵生命!
林中斌博士对地震防灾有三点建议:1)及早进行突发地震的救灾演习,人员、器材、救难狗等应迅速到位,把握黄金救援48小时;2)政府和媒体合作,加强地震因应教育;3)政府邀请专家全面研究地震可能造成灾害的地点,并纳入救灾备案。
根据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礼立,以及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张景发两位专家的建议,整理于此以供读者做好准备:
1)每位家庭成员,是否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中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
2)每位家庭成员是否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避震场地,及逃生路线?
3)每位家庭成员是否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以及煤气炉灶的紧急关闭操作要求?
4)每位家庭成员是否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
5)家中是否清理掉易爆、易燃物品,清除掉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阳台的花盆、砖块等危险物品?
6)家中是否准备了防震减灾应急箱(包),准备必要的熟食、饮水、手电筒、常用药品、小型收音机等,以备震后使用?
另外,亦可参看前阵子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位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的首席救援者,也是灾难部的经理道格?库普(Doug Copp)的提醒,他曾在875个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里爬进爬出,发现了“生命三角”空间。这个空间是地震下能百分百存活的关键——简单地说,当建筑物或天花板倒塌落在物体或家具上,其重力会撞击这些物体,使得临近它们的地方会留下一个空间,例如沙发旁、床旁、车旁、外墙旁……这些空间就是“生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这个“生命三角”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者,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不是躲在床下或桌下活活被压死。此外,在地震时不要走楼梯,在地震中木质屋最能弹性抗震,其次是砖造屋,最差的是水泥屋。(可参看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网址: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