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节: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11)

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作者:李跃儿


有些成人过分需要儿童的身体,在带孩子时,他们喜欢把宝宝不断地抱在怀里,不停地感受来自孩子身体的舒适感,这样容易使孩子内心非常地软弱,面对他自己的环境会产生退化现象,这种退化指退到子宫里的状态。但即便是这样,在成人恰当的关怀和持续的工作兴趣培养之后,孩子也会走出那种退化心态,开始热爱对周围环境的探索。随着探索日渐丰富,孩子的内心充实起来,他们的精神逐渐有了力量,他们用来发展的力量也得到了满足的消耗。这样的孩子既吃得香也睡得香。由于睡觉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他们很少有睡前的坏习惯。

看案例中孩子的状态,应该不是一个很阳光的孩子。我们成人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一岁多的孩子需要安慰物?两岁的孩子竟然能把成人赶出去?无非有几种可能性:一、对成人的需求不能获得恰当的满足;二、依恋成人不如依恋安慰物让他感觉舒服;三、成人让他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我们看到案例中家长只讲了孩子的情况,没有描述家里人的情绪状态,甚至妈妈对保姆的养育方式非常满意,这很让人怀疑。因为儿童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象征行为,某一些对孩子发展不利的行为总是象征着它内在的意义,教育者和儿童心理专家就是通过这些象征行为去解读儿童,分析和猜测可能造成这些象征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进而达到帮助人们理解孩子的目的。

这样看来,当孩子出现了某些不良习惯时,成人只把所有的力量用在怎么制止儿童这些不良习惯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会使儿童一种不良行为被制止后又出现另外一种。就拿案例中的孩子来说,如果他拉毛毛是出于心理的需求,那么就是说他需要安慰,这说明阿姨和妈妈以前的安慰行为没有使他获得满足。如果我们在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时,不考虑我们成人安慰的方式和质量,只去像戒毒一样去戒掉孩子的自我安慰行为,那就不仅不是帮助儿童,甚至有点迫害儿童的感觉。所以如案例中的情况,父母一定要想得更深一点,真正解决了孩子的困难,再去解决孩子由困难而造成的象征行为。

温馨提醒

首先想办法弄清楚阿姨整个一天是怎样跟孩子互动的,是否为了让主人满意而把孩子圈在一个不能动的地方,然后自己去做家务?是否为了怕孩子受伤不让孩子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就不能获得释放,长久的压抑会使孩子发展出一个固定的替代式的行为模式,如用啃指甲、咬衣服角来替代需要不断的需求。案例中的拉毛毛类似于这种情况。

孩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不同的工作材料,如果不能获得工作材料,孩子身上需要发展的力量就会无处可施,这样到头来孩子内心就只有需要动的欲望而没有动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多动症。如果这种没有目的的动使家长非常担心,强烈地遏制这种动,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用挖鼻孔、揪头发、揪眼睫毛、啃指甲这样的行为来满足动的欲望,这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焦虑。这样的焦虑并不只是由于恐惧和等待母亲等需求造成的。因此让孩子在白天醒着的时候获得发展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准备多一点工作材料,引领孩子去工作。阿姨可以不做家务活,把力量和心思多用在孩子身上。

在孩子的问题还没有找到,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时,先不要急着去断掉孩子的依恋行为。等孩子的问题解决之后,根据孩子的心理状态,选择切断这种行为的时机。成人可以直接把有害的物品拿掉,时刻和孩子在一起使孩子获得精神的满足,同时在孩子那种行为出现时马上分散他的注意力,或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安抚和其他事物的吸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不再有那样的不良行为。

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还是少用语言为好。因为在孩子的经验库里,还无法把语言和行为配起对来,孩子的意志力还不够将答应的事情付诸实施。而成人在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说话的氛围、心境都会使孩子感觉到不舒服。成人以为孩子听懂了,但却发现孩子答应了却没去做,成人可能因此产生不良情绪。在下一次重复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就将成人的情绪带出来,使孩子更加注意那不让他做的事,于是孩子会想尽办法去做那件事,到这时儿童发展的力量就已经被扭曲了。所以,对三岁以前的儿童,越少使用语言教育越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