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节: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10)

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作者:李跃儿


关于这个问题也问过许多人,有人说,要改过来。有人说,不需要,长大就慢慢好了。还好,白天外出的时候,给她养成习惯不能带。那以后上了幼儿园怎么办呢?我很困惑。

答 看案例中的情况孩子应该是很正常的依恋。在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过程中会偏好一些特殊事物,这是人的特质,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由于儿童处于对世界认识的早期,对物品种类认识不够,为了对生存有利,他们会先抓住一件喜欢的物品作为收获,很快这件物品被组合进了他们的生命秩序中。在没有能力很快建立起多个适合于环境的秩序时,他们会固守先建构好的那一个。这是孩子发展的必然现象,所以不用改。

案例中的孩子对绒布的依恋来自于探索的发现,不是由情绪产生的。而且孩子在工作之余才想起绒布,这并不影响孩子的工作,不用当坏习惯去改。上幼儿园时有这个安慰物,孩子就会减少焦虑有什么不好呢?随着孩子对周围人和事探索范围的增加,喜欢的物品多起来,孩子就会转而依恋小朋友或更多事物。相信人是一种喜新厌旧的动物,相信孩子就是相信人。但话又说回来,孩子就是一辈子都依恋绒布,这种依恋没有损坏到自己和别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温馨提醒

不要拿这件事开孩子的玩笑,这会造成孩子不自然的压力。

不要强行剥夺孩子的喜好,作为一个人在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情况下,他有权选择自己的喜好。

帮助孩子做通其他成人的工作,使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干涉孩子。

2-10 哪来的拉毛毛的坏习惯

都说吮手指是个坏习惯,我倒没有阻止她,没想到她居然又染上了坏毛病:拉自己毛衣上的毛,然后放到鼻子边,来回地动,感受那种痒痒的感觉。刚开始,我以为只要不去阻止她,不加强她的感觉,她就不会继续。她这样做时,我就对她微笑,然后抱抱她。结果她就愈演愈烈,最后发展到要拉所有有毛的东西。我开始着急,暗暗想办法,看书,到李跃儿教育论坛来请教。说是可以为孩子找一个替代物。我就买了一个毛比较牢,不容易掉的大鱼的玩具给孩子,没想到她不喜欢,扔在一边。后来,我发现孩子偏爱一件羊羔绒的小背心,那个小背心的毛很大,一团一团的,不容易吸进鼻子里,于是我就把这件背心给她,让她专门用这个,毕竟这个比毛衣安全点。

可是现在,我的父母强烈地谴责我,怪我没有在毛病刚发现的时间制止,现在也不阻止。按他们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是个原则问题,一定要逼孩子改过来,不然以后健康是个大问题!我开始焦虑,我也担心孩子的健康,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难道真要用时间,用孩子的健康来作赌注?!

刚来过我家的叔叔在电话里严肃地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我一定不能心软,一定要坚持原则。他还说,不能硬来,可以用别的替代物来引导。

我真的很矛盾,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另外也很担心她会不会一个人的时候,吸进毛毛,真不知道给她这件小背心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 看了案例中的描述,我们发现孩子一家人为孩子不当的自我安慰行为非常焦虑。孩子一种行为被制止后,又出现了另外一种行为,到最后不惜不要妈妈在身边而宁愿要安慰物。这从儿童安全依恋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问题的。

所有的动物从一出生起,首先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当对母亲的依恋不能满足时,才会用身边其他的物质加以想象来替代母亲。一个婴儿总是将他的忧伤原因全部建立在基本生活方面,除了吃喝拉撒以外,就是对母亲的安全依恋,如果母亲不能完成,儿童会依恋身边的另外一个养育人。

通过我们对儿童成长过程的观察和对上百个入园以后的儿童的观察,发现儿童在身心舒畅的情况下,会在某一时间段内专注于某种工作材料,在专注的期限内,儿童也会搂着这些工作材料睡觉。但这跟案例中的情况是不同的,他们对这些工作材料的喜好,并不能替代对母亲的依恋。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依恋安慰物的孩子一般都是内心焦虑的孩子,但当他们一旦接纳了新的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关怀,有了令他们神往的小朋友和丰富的工作环境,他们很快就将依恋物丢在了一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