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爸爸看着你长大(2)

爸爸看着你长大 作者:聂传安


送伞

我拿了几盒牛奶,放在购物篮里。

妻问:“小家伙吃什么呢?”

我说:“不给他吃!说到做到!”早就和他有约定,不好好吃饭就什么也别想吃。

妻没有说话,可能也在想着晚饭时他只喝了小半碗粥的事。

又在小超市里转了一圈,走到糕点柜台边,妻子还是拿了一块肉松蛋糕。

我叹了一口气。

早就听到空中一阵阵无聊的雷声,响了几十分钟了,也没见一滴水下来。

出了超市门,忽觉一阵凉风袭来,身上禁不住地一哆嗦。抬头看看天,浓云竟像股股黑烟似的上下翻滚,张牙舞爪。接着听到一声炸雷,就在楼顶上,吓得我心一紧。

“快跑!”妻说。

没跑几步,豆大的雨点就砸下来。落到脖颈里,有些痛,更多的是几分凉。再过几秒钟,银亮的雨线就斜着挂起来。

“冲啊……”妻子好生兴奋,左手举着塑料袋子顶在头上,弯着腰往前冲。我跟在后面,也在享受同样的兴奋。

雨点从不同角度往身上打。那风有时将衣服紧紧地裹在身上,有时又将衣角高高地撩起。妻像个小麻雀似的乱蹦,留下了一路的“哈哈哈哟哟哟”。

路不是很远,我们终于跑到了楼下。回过头看看漫天的大雨,再看看对方的狼狈样,我们不禁大笑起来。

“小家伙要是在雨中可能会更开心的。”我说。

“他光想玩玩具,连超市也不想去了呢!”妻说。

想到雷雨交加,想到他一个人在家,我们加快了上楼的步伐。

早就看到家里的门半掩着,灯还亮着。隔壁的小黄老师正坐在门口,想必是在享受久违的凉风。

我还没进门,就喊起来:“清尘!”

无人应我!

黄老师笑起来——她是一说话就爱笑的——说:“你们家的清尘给你们送伞去了。他对我说:‘我爸爸妈妈去买东西了,没有带伞,我要给他们送伞。’还让我给你们看门呢——你看看这孩子,多懂事。”

我吓了一跳,忙问:“什么时候走的?”

“刚走没多大一会儿。”黄老师笑嘻嘻地说。

我把东西往地上一放,跳着飞速下楼。这幢楼有两个楼梯,我们一定是错过了。

从七楼往下飞跑,有种转圈的感觉。下了三楼,我就忍不住喊:“清尘,清尘!”

从楼下传来一个声音:“爸爸。”话里有一种惊讶的感觉。

我松了一口气!

终于看到他了。他正转过身,要上楼,手里还拿着一把半开的小伞。

我迎住他,左手臂轻轻地拥住他幼小的身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得意地说:“爸爸,我正在玩小汽车,看到下雨了。我知道你们没有带伞,我要给你们送伞。我还请阿姨给我们看门呢!”

我凝望着他,笑着,没说话。

到了家,妻子紧紧地搂住他,吃力地把他抱起来。

忽见小家伙在妻的怀里用力挣扎,并大叫道:“蛋糕!我要吃你们买的肉松蛋糕!”

小儿背《三字经》

这几天有一件事让我很开心,那就是小家伙的《三字经》已经背得相当熟练了。

算到今天,已经是两个半月了。记得那还是在2月22日晚上,我和他坐在床上玩。我说:“跟我背点儿书吧,背完之后呢,就给你讲《三国》。”小家伙接受“三国”教育可是一两年前的事,是一个十足的“三国”迷。听说有“三国”听,也不管要背什么东西,张嘴就答应了。

打开《三字经》,我就开始带他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先是读三个字,他跟读。两遍之后,我就跟他讲意思:“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啊,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是很善良的,都是好小伙子……”他则瞪着大大的眼睛,仔细听着我略带夸张的解释。

讲完了,我让他再跟着我读。这次,我领读六个字。读了几遍,我将书一合,说:“我说前三个字,你说后三个。好,开始。‘人之初……’”开始时他有些不习惯,我就给他提示第一个字,他就将后半句背出来。几遍之后,我说后三个字,让他说前三个。如是几次,他就能思索着将六句全部背下来了。

望着他背书时的专注劲儿,我不免有些感慨。当今中国,英语大行其道,而我们的母语却沦为下人,这令我这个语文老师痛惜扼腕。我想,不管怎么样,小家伙,你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你要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第二天晚上,我在学校值班。九点多时,电话响了,是小家伙打来的。他在那头兴奋地说:“妈妈还教我背《三字经》呢!”我说:“是吗?背给我听一听。”他就慢慢地开始背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妈妈,下一句是什么?”又听到妻的声音:“窦……”“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爸爸,我背得怎么样?”

我在电话这边也不由得笑了。

于是,《三字经》就走进了我们的家。

小家伙有五岁半了,白天在幼儿园,回家又要看《大风车》,看《蓝猫淘气三千问》,有时还看一些“超人”碟,所以,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为了使他不会忘记背的东西,我就减少背的内容,每天只学四句,学新的之前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并告诉他这叫做“温故而知新”。第二天送他去幼儿园的路上,也把以前学的东西拿出来背。

中间也有懈怠的时候。有时我们忙,就说:“算了,太晚了,今天不背了。”有时他也烦,一上床就嚷道:“又要背《三字经》!”满脸的不开心。这时,我又只好拿《三国》当诱饵。每当这时,他就会勉强同意,可是背书时坐无坐相,眼光游离,还没读几句,就拿起《三国》,说:“该讲《三国》了吧?”好在这样的场面不是很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