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独立——孩子最应该具备的人格素质(3)

哈佛的教育智慧 作者:伊里奇


第三节  减少孩子的依赖感

孩子不可能一辈子在父母的翅膀下生活,也不可能一辈子拄着拐杖行走,他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走向自主的生活。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不应该只是囊中的美食、身上的衣服、温暖的房间,而是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应付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能力——学会自己去生活,这是“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

所谓独立,就是一个个体区别于其他的个体而存在,他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处世方式。每个人都渴望独立自由,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了自由艰苦奋斗。不能自主的人是可悲的,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要说取得成功了。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父母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父母应该舍得对孩子放手,给孩子走到外边、走出父母“掌心”的机会;其次,父母应该让孩子学着自己去生活,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生活中找到自我;第三,应该让孩子学会自主,在有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妥善解决;第四,要培养孩子自控的能力,因为控制不了自我的人,总会因一些小事而失去很多;第五,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思考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途径;第六,培养孩子自我安排时间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就会为自己的日常活动提出自己的规则或标准,这样的孩子就是一个自主的孩子了。

在孩子玩耍时,只在远处注视,孩子跌倒了就叫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玩。但有些父母,孩子玩时亲常常死盯在孩子后面,大声地喊叫:“别跑,当心摔着!”“别摸,那儿脏!”“别走远了,危险!”等。当孩子不小心被绊倒时,赶快上去抱起来,又拍又哄,孩子本来并没有哭,见有父母在身边反倒大哭起来。

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会成孩子的沉重负担。特别是许多母亲,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一会儿在路上让汽车撞了,一会儿游泳给水呛了等。世上不会有因为有怕孩子摔跟头,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母亲,但是有的父母因为怕孩子碰着、撞着,给孩子设置了许多禁区。这种寸步不离的看管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他们内心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缺乏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美国有一家周刊,曾做过一个调查,请世界500强企业的退休CEO们填一份问卷。其中前十大企业的CEO,对其中一个问题都有相同的答复,这个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你会希望什么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这十个人都说了同一件事——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们一定不放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陪伴孩子成长,并不是帮孩子处理好各种事情,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不能把他们像小鸟一样关在“笼子”里。给孩子大量的外界刺激,让他们尽量地接触、了解外界事物,接收外界信息,对其发展,特别是智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过程是由感性逐渐过度到理性,感性认识是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条件,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自然难以上升为理性认识。孩子们缺少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是借助事物的实际样子、形象来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的。没有见过、没有观察过事物的特征,很难对此类事物进行正确的、迅速的思考。让孩子走出居室,更广泛、更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接受各种信息,丰富他们的视野,这才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有效途径。

父母能替代孩子一时,却无法替代一世,早日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脚走路是正确的选择。孩子生活在一个被赋予一切的时代,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深沉、高尚、科学、艺术。优秀的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教会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而不是满足、娇惯、溺爱或放纵,这样才能给予他们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才是真正地爱他们。

怜子之心人人都有,但是爱怜不能缺乏理智,不能爱得太盲目,不能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无条件地满足,更不能剥夺孩子生活的权利。刚刚学步的孩子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会一时感到束手无策,但初生牛犊不畏虎,他们有勇气去尝试,尽管他们的尝试很少成功。面对孩子的失败,父母不要冷言冷语,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明智的父母会及时鼓励孩子,让他们在失败中成长起来,并最终走向生活之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