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精神的胚胎(1)

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作者:(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婴儿出生以后,要经历一段精神发育的过程。这与他们在胚胎里的成形过程完全不同,我们把这些刚出生的婴儿称为“精神的胚胎”。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个在出生以前,这和所有动物一样;另一个是在出生后,就是上面所说的精神的胚胎期,这种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

一个物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与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着差异。一个新的物种在继承同类物种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也会具有一些旧物种所不具备的特征。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新物种,生物世界也就前进了一步。

哺乳动物一出现,就使动物世界的状况大为改观。因为鸟类和哺乳动物不仅遗传了旧物种的特征,而且也出现了旧物种没有的新特征。恐龙灭绝以后,出现了鸟类,它们带来了一些新的生存技能,比如为了保护幼鸟,它们学会了建筑巢穴,这些技能都是恐龙所不具备的。哺乳动物从鸟类发展而来,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哺乳动物加强了对幼崽的保护,它们不再随便把卵排出体外,而是用自己的血液在体内滋养它们。哺乳动物继续进化,从而产生人类。人类又大大推进了这些新的生物特征,这就是婴儿的两个胚胎期。

为了在儿童发展和人类心理研究上找到新的起点,我们应该对人类的这个新特征进行仔细地研究。如果说人类的活动依赖于精神和智慧,那么,这种精神力量和创造性智慧就是人类生存的支点,其他的行为和活动都以此为基础,这是人类发展的前提。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心理疾病和精神失灵会引起身体上的生理障碍,因此我们不应该像过去那样只关注婴儿的身体,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

婴儿不仅具有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根据周围环境塑造自己。对我们成人来说,环境是外在于自己的客观对象,我们需要对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成人能够认识外在世界,却很少感受到它与自己的联系;对婴儿来说,他们对周围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他们不仅能记住周围的事物,而且还吸收所有事物,并且逐步适应周围环境。他们凭借对环境的感触来完成自我塑造,把对事物的感知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婴儿对环境的记忆是无意识的,而且具备一种吸收能力。

儿童虽然出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可总能够与之建立深切联系,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们总是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婴儿通过吸收从环境中学到的东西,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这些东西也因此永远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之中,即使有些在后来的生活中不再使用,但还是留在潜意识里。人类可以通过对儿童的影响来改进社会,既然儿童的个性发展是通过对环境的吸收进行的,那么,对儿童的教育就要以环境为载体,因此我们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

儿童对周围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种感受能力使他们能够观察和吸收周围事物,并且逐步适应周围环境。儿童的这个特殊的学习过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我们说,生命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适应过程。这里必须准确把握“适应”一词的含义,因为这与成人的适应行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特殊的适应能力,把孩子的出生地变成他永久的家园,这也如同儿童对语言的掌握,一个人唯一能说得流利的语言就是自己的母语。如果一个成人到国外生活,他永远抛不掉陌生感,至少无法像婴儿那样适应一个新的世界。

19世纪前,绝大多数意大利农民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意大利统一之后,大批农民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其他省份去谋生,这些人在外地找到了工作,可是晚年大都得了一种怪病,病症是虚弱、贫血。由于各种医治方法都不奏效,医生只好建议他们回家乡走走。出人意料的是,回到家乡不久,他们竟然全部都好了。在心理学家看来,真正治愈这些病人的是一种平和、愉悦的心境,这来自他们儿童时期潜意识里对出生地的感应。

对于研究儿童心理教育的人来说,这种潜意识的吸收能力极为重要,这种心理能力是人成长的基础,人正是这个过程中适应了当地气候和社会环境。因此,儿童教育研究应该以此为基础。

儿童既是前人和后人之间的纽带,又可以成为创造者,他们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希望。我们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如果想把人性带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因为,对儿童的教育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从婴儿一出生,就把他们当成具有特殊心理能力的生命来看待,而不是仅仅需要大人照顾的孩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