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故事说的是冲动,取自《百喻经》。
话说在美丽的淼镇上,有两位关系非常要好的施主,其中一位施主叫何戒烟,另一位施主叫刘戒忧。
淼镇里还有一位叫慧媛的女施主,慧媛女施主是小镇里公认的镇花。这一年,慧媛女施主年满十六岁。在那个年代,十六岁的女施主正是适合出嫁的年龄,于是在这一年,慧媛女施主的家门快要被前来提亲的施主们踏破了。
由于是镇花,家人的要求自然要高一点点,所以,慧媛女施主的亲事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何戒烟施主与刘戒忧施主常常约着一起在小饭店里吃饭,这段时间,刘戒忧施主总觉得何戒烟施主有些心事,因为最近何戒烟施主表现十分反常。以前每次吃饭的时候,因为米饭是免费的,何戒烟施主每次都要找老板添八碗米饭,可是最近一些日子,他每次只能吃四到五碗饭了。而且何戒烟施主还时不时发呆,看见落花就叹息,看见枯枝就惆怅。
刘戒忧施主觉得很奇怪,他对何戒烟施主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何戒烟施主看看刘戒忧施主,叹了一口气,向好友道出了自己的心事。原来何戒烟施主喜欢慧媛女施主已经很久了,最近慧媛女施主家里络绎不绝的提亲阵容,让他夜不能寐,而何戒烟施主面对强大的挑战,竟决定把这份感情深埋起来。
由于受到感情的煎熬,原本身体健康的何戒烟施主,已经瘦得不到一百斤了。
这一晚,刘戒忧施主久久难眠,他想替朋友分忧,于是刘戒忧施主决定大胆试一次。
因为刘戒忧施主觉得,在胜负之后,我们应该做到愿赌服输,可是没有努力过的失败是万万不能容忍的。
刘戒忧施主在镇上最好的茶馆订了一个包间,把慧媛女施主的父母请了过来。
刘戒忧施主直接说明来意,就是为自己的好朋友做媒。
慧媛女施主的父母一愣。对于何戒烟施主,两位老人家是了解的,毕竟大家都生活在小小的镇子上,对大部分人都知道些根底,他们也知道何戒烟施主人品不错。但是选女婿和选员工是不一样的,需要越完美越好。而且最近来应征的条件好的施主又特别多,老两口已经挑得眼花了。
看两位老人家有些犹豫,刘戒忧施主便开始向两位老人家介绍何戒烟施主的优点,他把何戒烟施主从头到脚夸了一通,然后再反向从脚到头回夸一遍,直到两位老人家听得心花怒放。
此时在烈日下的小镇里,何戒烟施主正赶往小茶馆,他不停地打喷嚏,不过他完全没有想到是因为刘戒忧施主正在茶馆里大肆夸奖他的缘故。
在几分钟之前,刘戒忧施主托一个小朋友给何戒烟施主带了口信,说:“你的终生大事已经取得重大突破,速速来镇上的小茶馆。”
何戒烟施主并不知道好朋友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但是从小朋友兴奋的脸上,他猜想到刘戒忧可能是说服了慧媛女施主的父母。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虽然何戒烟的推理结论是比较靠谱的,但是依据是错误的,小朋友脸上的笑容是因为刘戒忧施主给他买了不少糖果。
而此时的小茶馆里,一段本不可能的姻缘正在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在刘戒忧施主强大的口才攻势面前,慧媛女施主的父母正在接受他的观点:一个男人没有钱可以,身材胖一点也可以,小时候生过天花留了后遗症也可以,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不能没有才华,不能没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不能没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刘戒忧施主望着两位老施主越来越激动的脸,心头也很安慰,毕竟是朋友一生的幸福。
此时何戒烟施主已经跑上了茶馆的楼梯,在一分钟之后,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这段姻缘将会成为一段佳话和镇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时在屋内,慧媛女施主的母亲忽然问:“刘戒忧呀,听你这么说,这个何戒烟简直就是我们家慧媛的上上之选喽。你刚才说了他那么多好处,难道一点儿缺点都没有吗?”
刘戒忧施主张着嘴,心里想,其实这个何戒烟的缺点也挺多的,可是我要怎么说呢?
刘戒忧说:“当然当然,人怎么可能没有缺点呢?小小的瑕疵还是有的。”
刘戒忧沉吟半晌,把何戒烟的数百条缺点在心中过了一遍,其中罪大恶极的也没有,确实都是一些小缺点。
刘戒忧说:“何戒烟这个人呀,有时候性子比较急,遇到事的时候爱冲动。”
刘戒忧刚准备继续说下去,忽然听到背后传来一阵奇怪的声响,好像是什么物品划过空气的声音,他转过头去看,被迎头飞来的一只拖鞋砸中了头。
何戒烟施主站在门口,双手叉着腰,满脸怒气,他大声骂道:“刘戒忧,枉我把你当朋友那么多年,你居然在背后说我坏话,我怎么性子急了?我怎么遇到事的时候爱冲动了?”
故事怎么结尾呢?当然是一段好姻缘泡汤了。
戒嗔以为,人生怎么可能不经历毁誉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高僧寒山与拾得这样说:如果有人诽谤我、侮辱我、耻笑我,我忍着他、避开他、不去理他,等上几年,一切便是过眼云烟了。
时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把深重的戾气化为无形,可以把怨恨变成思念。
可是我们往往选择了一种笨的办法,我们任由怒火释放,直至不可收拾。
何必闻过则怒,要懂得多给自己些机会,懂得多给自己一些不后悔的理由。
我们需要一点时间,一点让嗔怒散去的时间。
我们需要一些思考,一些在勃然大怒之前,寻求怒火本源的思考。
也许那些让我们不满意的言论,便是别人眼中真实的自己。
错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即便我们不愿意承认。
改正自己一定比施压给别人来得更容易,更无后顾之忧。
也许我们只是在断章取义,我们把别人带有善意的评价中的负面言论用想象力放大了。
辜负一片真诚,比怒火本身更让人失落。
也许,就是这样一点时间、一些思索,便会让妨碍我们心情的怒火消散。
既然知道了,那么便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