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故事说的是挫折,取自《百喻经》。
古时候有个很偏僻的村子,村子位于险峻的重山之中,因为山路很不好走,所以村里大部分人都没有外出过。
村子里有个男孩,单身一人,平日里靠替富裕人家放牛赚些工钱维持生计。
每天晚上收工以后,工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聊天。因为雇主是做买卖的生意人家,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召集一些伙计,把收购好的山货运送到外面贩卖,所以,工人之中有几个跟随主人外出过的人。当大家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这几个外出过的工友便喜欢把他们在外地的见闻讲给大家听。
放牛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从工友们的聊天中,他知道了原来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生活的地方有那么多的不同。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有戏班子,有杂耍,有糖葫芦,还有专门招待四方旅行者的大客栈。
放牛娃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有时候做梦都会梦见自己跑到外面去了。
这一天,放牛娃得到了一个消息,雇主家的少爷即将外出做生意了。
于是,放牛娃鼓起勇气找到雇主家的少爷。
他对少爷说:“少爷,我知道您即将去山外面做生意,这次能不能带上我?”
少爷看看放牛娃,虽然很少和放牛娃说话,但他对放牛娃是了解的,他知道放牛娃为人忠厚,平日里也算能干,但是对于放牛娃的要求,少爷犹豫再三,还是拒绝了。因为他觉得放牛娃年纪尚小,若现在出远门,还欠些火候。
但少爷也不想太伤放牛娃的心,他对放牛娃说:“放牛娃呀,我给你一个任务吧,如果你能顺利地完成任务,那么我就带你去山外面。”
放牛娃很开心,激动得连连点头。
少爷说:“你目前的工作是放牛,而且我知道老爷交给你的牛有二百多头,我这次外出要三年时间才能回来,我想对你进行三年的考验。在三年中,如果你可以把这些牛一个不少地照顾好,那么等到三年后,我再去外地的时候,定然带上你。”
放牛娃一愣,但很快便高兴地接受了少爷的要求,因为他觉得虽然三年时间长了点,但也算是有了一个很好的希望,再说放牛娃对自己的放牛技术还是有信心的。
自那天起,放牛娃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更加细心地照顾牛,除了每天在山里为牛寻找口感与营养都达到上乘品质的牧草外,他还全方位地照顾着牛群。有时遇见失恋的公牛,他会主动找它们聊生活,谈感情,鼓励它们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于那些怀孕的母牛,他也会适当安排一些活动给它们做心理调节,帮助它们缓解妊娠期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而到了母牛生产之后,他则会采取辅助食疗的方法,帮助这些新妈妈们共同对抗产后忧郁症。
放牛娃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大家的肯定,放牛娃连续两届拿到了“全府十佳员工”的称号。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第三个年头。放牛娃自己变化也不小,他长大了一些,长高了一些,长帅了一些。
放牛娃知道自己距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他更加期待与少爷三年约定期的到来。
此时的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然临近了。
放牛娃所住的山村附近的高山里住着一只老虎,这老虎虽然长得强壮,实际上胆子很小。对于放牛娃的牛,老虎眼馋了很久,但一直不敢下手,一来放牛娃看得太紧,二来牛群的数量太大,老虎也怕一个不慎犯了众怒,偷牛不成反而被牛踩得半死。
起先,当放牛娃把牛带进山里的时候,老虎只是在远方偷窥,流着口水想着美味的牛肉。在空想了许多天又不能得手后,老虎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沉沦下去了,对于牛群,它决定采取不闻、不看、不思的“三不”原则,专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可是,因为放牛娃的用心经营,他所养的牛一个个都长得膘肥体壮的,老虎坚持了很久,最终还是被心中的贪念打败了。老虎决定铤而走险,它找了一个机会,趁放牛娃和牛群不防备,偷走了走在最后的一头牛。
这一天,放牛娃回到了家里,一边数数,一边把牛群送进牛棚,可是他发现,居然少了一头牛。
放牛娃以为自己数错了,于是又细心地数了一遍,结果发现真的是少了一头。
放牛娃急了,匆匆忙忙跑进山里,找遍了牛平时去的每个角落,最后他在山谷中发现了被老虎吃剩下的牛的尸体。
放牛娃失声痛哭,他觉得自己两年多的努力失败了,他一边哭一边回到了家里。
这一夜,放牛娃失眠了。他想起自己长期以来照顾牛的辛酸,他觉得自己就好像马拉松比赛中即将拿到冠军的人,最后却倒在了终点线前。
放牛娃开始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每天仍然会把牛群带出去,只是再也找不到往日的激情,他任由牛群在山里乱跑,而他自己则失神地望着天空发呆,很久很久。
偷了一头牛的老虎,虽然还想吃第二头牛,可是由于怕放牛娃的打击报复,所以它决定先忍上几天。可是不久后,它忽然发现放牛娃不像以前看管得那么严了,同时他又发现,牛群越来越散漫。
于是老虎便一头又一头地偷起了牛,而放牛娃呢,他甚至连牛越来越少的现象也不在意了。
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没错,由于少了太多的牛,放牛娃因为对牛的看管不利,被主人家解雇了,去外面世界看看的愿望当然也泡汤了。
而老虎呢,因为偷牛得手越来越容易,所以它养成了爱吃、不运动的恶习,最后被山里的猎人抓住,卖到山外的马戏团当表演动物了。
人生悠长而又苦乐交融。
每个人都期待着完美,事实却是没有人可以随心所欲地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们期待童话故事般圆满的结局,但我们应该知道,前往桃源的道路之上,也可能是四处泥泞。
有些未知的人,有些缺憾的事,总会在我们生活的美丽画卷中出现。
要学会接受它,化解它。
在佛经里,那个充满活力的放牛娃,在遭遇了一次挫折后,开始自暴自弃,最后丧失了理想与生活的动力。
这样当然很不对。
何必为一朵残花而否定满园芬芳?
又何必为一段枯枝而拒绝无边绿意?
在飒爽秋风中为一片落叶哀伤,那是诗人的工作需要,与我们无关。
佛经说:要记住,无论我们遭遇了怎样的挫折,经受了怎样的打击,都不该因此去否定整个美好的人生。
懂得把目光从阴暗处移开,学会环顾四周没有迷障的美景,是我们在生活大道上畅快前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