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心性的感觉

禅说庄子(三)大宗师 作者:冯学成


前三个方面已经说了,今天是从第四个方面来谈。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我们都晓得,在古代的种种传说、种种描述里边,这个真人,一般来说都是孤鹤闲云似的。既然是孤鹤闲云似的,他就绝少有伴,因为就大道而言,能够体道而行的人,一个时代也找不到几个人的。所以,真正的真人,他首先就是不朋!并不是他不想有朋友,而是很难得有朋友。他又不会主动去邀朋结友,去朋友、哥儿们当中找共同语言,与之相处,去得到人家的称赞,得到人家的帮助,得到人家的扶持。没有这些!能够与大道精神相往来的人,他不会在这些方面有过多的感觉。

我们看到古代的高僧大德也好,古之真人也好,尽管也有老师,尽管也有师兄弟,但是出道以后,自己基本上就是独自一人,到深山老林住个十年八载,最后不得已再出世教化。他们在人格上,严格来说都是孤独的。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承担着宇宙精神的人都是孤独的。这种看似孤独,实际上也并不孤独,因为他实际上是与道为朋,他才懒得与人为朋呢!所以他的行止、作为,你想他有好大的人情味,也未必会有多大的人情味。但是他尽管这样"不朋",他又是"状义"的,他又能够做到"与物有义(宜)"。

尽管我们先说了真人的"不朋",这个不朋,并不是说他不问世间事。用佛教的话来说,还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才对。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义(宜)。真正得道之人,自己还是对社会、对时代有他的责任心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他们所做的这些,就像《金刚经》里说的,"所谓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义,就是功德;不朋,就非功德,所以就"是名功德"啦!

我们看《庄子》的这些描述,其实就是一个人心性的感觉,你一定要把它把握住。你如果把握不住,你看这个书的注释,就不会明白他在说什么。如果你只会看别人白话的翻译,这个真的就是惨淡得很,味同嚼蜡了!

"若不足而不承",真正的真人,他也不是生来显赫,呼风唤雨,为帝王师,走到哪儿都是百千弟子簇拥。大家都争着供养,百万人礼拜,真正的真人不会是这个样子的。那些走到哪儿都很大场面的,肯定不是真人,是包装出来的,受当权者捧,受弟子们捧。真正的真人不是这个样子,他是"若不足"的。

你看他经常走到哪儿,都好像有点可怜的样子,很谦卑,好像这样也不是,那样也不是。这里所谓"不足"的样子,并不是说他居于人下。他是内心自己谦卑,在大道面前,没有谁值得骄傲的;在众生面前,也没有谁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永远是处在一种虚怀若谷的状态。既然是虚怀若谷,恬淡自守,那么他就是显出一种"若不足"的样子来,永远处在一种"空"的状态。不足,并不是说他没有别人高明,或者是说他的地位没有上去;不承,不是说他居于下位,因为这个是无位的,无位真人嘛,非上非下。但是呢,一般的势利眼看着,就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了。另外他也不受人之惠,就像《济公和尚》里边唱的一样,"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要找人去供养他,他会贪谁的供养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