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把“昭昭”和“冥冥”的关系搞懂

禅说庄子(四)知北游 作者:冯学成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昭昭生于冥冥”,实际上在《大宗师》里已经说了,“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里有一个“知”,有一个“不知”。“昭昭”是“知”,“冥冥”是“不知”;“昭昭”是已知,“冥冥”是未知。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绝对是“未知”,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家庭、社会的习染,从“未知”慢慢变成“有知”了;到了老年痴呆,或者成为植物人,到了太平间,一切“有知”就又回归于“无知”。

“昭昭”是清醒、清楚,清楚从哪里来?明白从哪里来?从“冥冥”来。晚上睡觉睡得糊里糊涂的,就处于“冥冥”中了。闹钟响了,眼睛一睁开,“昭昭”起来了,“昭昭”升起了。但是“昭昭”只有在现在的这一刹那,我们才是明白的。离开了这一刹那,过去是“冥冥”,未来是“冥冥”,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同时这个“冥冥”,在佛教里相对应的就是“阿赖耶识”。“昭昭”是第六识——理性的功能,它必须通过“缘起”才能发生作用。“冥冥”借用佛教的话也可以叫“无明”,但“无明”也就是“菩提”呀!这就要看你怎样看待这个,你要能转得过来才行。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昭昭”是生于“冥冥”的。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聪明、再聪明。我这次把整理的《庄子·养生主》带到广州去给一位香港的法师看,他打开头一章,一看就感叹:“唉呀!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因为太聪明了,把自己累得死去活来的?”他一会儿是风水,一会儿又是医学,一会儿又是建筑设计,一会儿又是美术设计;禅宗学了不够,又学藏传佛教,还觉得不够,又学唐密,还不够,又去缅甸学南传佛教,自己还经常在喜马拉雅山的藏传寺庙去做些供养。结果就是太能干了,什么都懂,弄得自己病得难受。所以这个“知”一定要加以批判,一定要认真、深刻地加以认识。为什么禅宗要讲“言语道断”,要打破“所知障”?为什么老庄要谈“弃圣绝知”?的确,不把“昭昭”和“冥冥”的关系搞懂,你就没办法面对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我们永远是向往着“昭昭”而排斥“冥冥”,看看《道德经》里怎么讲。《道德经》里讲“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这个“雄”就是“昭昭”,“雌”就是“冥冥”。为什么要守这个“冥冥”?在道家学说里是反反复复把“冥冥”的妙处、妙用说得很详细。“冥冥”再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恒而不审”,也可以称为“冥冥”。怎样把这个“冥冥”守住、养住?当然,只有“冥冥”没有“昭昭”,那也就没有“冥冥”了;使“昭昭”和“冥冥”能够和谐地处于互养的状态,是修道有成者才能达到的。你修道无成,永远都处于“昭昭”和“冥冥”的对立之中,一方是“已知”,一方是“未知”;一方是“无明”,一方是“菩提”,永远都处于对立状态。怎样使它能够和谐共处,使它连成一气、打成一片呢?这就要善处“昭昭”和“冥冥”的关系,那就要开悟、见道才行!

“有伦生于无形”,“有伦”就是有形,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而产生的,我们今天这个课堂景象,两个钟头前是没有的,两个钟头前这个屋子是空空荡荡的,后来大家陆陆续续来了,这个课堂就成了,再过两个小时以后,一下课,大家一散,这里就又空空荡荡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一万年以前地球上有什么?现在这些飞机、大炮、电灯、电话,都是从无到有而来的。

当然,“精神生于道”,我们的这个“精”,我们的这个“神”,是从哪里来的?离开了道,我们的这个“精”就没有了“依止”,我们的这个“神”也没有了“依止”,精神都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形”的根本是什么?形的本质是什么?盐是咸的,糖是甜的,人是万物之灵,狮子、老虎是食肉动物,它们的形都有它们的本源,成年大熊猫有三百多斤,它生下来的幼崽只有几十克,很可怜。那这几十克之前呢?它形的本是什么呢?当然生于“精”。我们看到动物的繁衍,是精血的繁衍,精是形的根本。用现在的话来说,生命都是遗传基因DNA在起作用,也可以说是“精”。

“而万物以形相生”,的确万物是“以形相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是狗就生狗,是猫就生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总之,万物都是“以形相生”,都是遵循“性”、“形”、“精”这种传递规律。

下边紧接着就说,“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就是说哺乳动物都有“九窍”。什么是“九窍”?就是我们都有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嘴巴、一个大便处、一个小便处,一共是九窍。“八窍者卵生”,像鱼类、鸟类就是卵生,它们少了一个小便处,鱼大小便是一起,鸟雀也是大小便一起的,不分家,所以就少了一窍。《金刚经》说,“或胎生、或卵生、或湿生、或化生”,实际上《庄子》里边也说“湿生、化生”,在《齐物论》里说“乐出虚,蒸成菌”,这个“蒸成菌”就是“湿生”,而“化生”则讲得更多,在这里只是讲了一下“胎生、卵生”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