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节:永恒的关爱-采访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女儿陈姗姗(3)

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 作者:郭战平


记者: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你们还是能感受到父亲的关爱,只不过有的时候父亲的表达方式不那么直接而已。我听说1961年,陈老总和夫人都出国了,当时您弟弟正好高中毕业,升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去继续深造,为此陈老总回国后特意给您弟弟写了一首《示丹淮》的诗。您还记得您父亲写的那首《示丹淮》吗?

陈昊苏:1961年,我弟弟丹淮正好高中毕业,当时他自己选择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去学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学习现在的导弹或者是军舰。因为那一年,正好我父亲到国外开会,是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他是代表团团长,而且这次去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开完会以后有一段时间他就在那个地方进行一些外交方面的工作,我母亲也去了。

丹淮中学毕业,9月1 号大学就开学了,他离家的时候父亲母亲都不在家,我记得是我把他送到北京站去坐火车。我父亲当时没有来得及写信,后来他就写了一首诗,可能是在日内瓦写成的,到了9月末,我父亲回来把这首诗寄过去了。丹淮看了非常高兴,他作为一个年轻人刚刚离家,难免非常想家,但是他看到这首诗后受到很大的鼓舞。

记者:当时这件事情学院知道了,是不是还征求过陈老总的意见,想在校刊上发表出来?

陈昊苏:当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领导知道了这件事,专门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说你给你儿子写的信我们都看到了,觉得很有意义,我们能不能在校刊上登出来,我父亲没有同意。

据孩子们回忆,父亲一直是低调的,从他们上小学开始,按照父母的要求,在履历表“父亲”一栏里,一直填“陈雪清,职务:处长”。几十年过去了,早已步入中年的孩子们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的苦心。当年他们如父母希望的那样,一直生活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学习环境里。正是在这种普通的环境中,陈家的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别人,也学会了尊重自己。

记者:陈老总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革命诗人,在他的熏陶下,你们家庭成员也酷爱写诗,大家有没有想过把每个人的诗整理一下,做一本家庭诗集呢?

陈昊苏:有一次我父亲跟我说,应该把这些诗编在一起,编一个家庭诗集。弟弟上大学时父亲写给他的两首诗,可以放在里面,我母亲那个时候写过的一些文章也可以放在里面。1959年我上大学时,父亲过生日,我也写过一首诗《在大海的边上》,丹淮也写了,可以把这些编起来作为家庭纪念,不是为了出版。后来我很懊悔,都怪那时候太年轻,不懂得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是很宝贵的,当时看得比较淡。尽管父亲说了这个话,也没有及时地把它编出来。时间一长,诗稿丢了不少,特别是丹淮的诗找不到了,我们大家都觉得很遗憾。

陈毅的围棋外交

陈毅不仅喜欢诗,还喜欢下围棋。陈毅逝世后,日本棋院于1973年追赠陈毅为围棋名誉八段。

当年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形势中,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举重若轻地以“围棋外交”的方式化解了中日之间的一场严重危机。于是有人这样比喻:如果说1971年的“乒乓外交”是“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1959年的“围棋外交”就是打破中日关系僵局的一招高棋。

记者:陈老总除了喜欢写诗之外,还非常喜欢下围棋,他认为“围棋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很大的贡献”。在战争年代他就结交了一大批棋友。到北京后,他还跟聂卫平下过棋,对父亲的围棋情结您了解多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