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节(2)

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作者:陈果夫


东方是日出之所,富有朝气;从年幼的开始,由于幼儿诸事未定,前途无量;老年人最后饮,意味着老人经历最多,可以守成;用药渣投井,在于消除戾气,防止中毒。

[胶牙饧]

胶牙饧,即麦芽糖之类,因为可以粘住牙齿,所以得名。相传创自周公,战国时叫做餦餭,后汉之后称为饧。《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后有注释:“餦餭,糖也。”《集韵》:“黍捣为饧,谓之餦餭。”有种类似的东西叫做饴,是用麦芽或谷芽,和各种米一起煎熬而成。较稠的饴就叫做“饧”。饧的性质温和,味美甘甜,对肠胃很有好处,又能够补虚止痛,常被作为儿童及妇女的滋养药。食糖产生之前,古人用它制造糖果。《礼记·内则》有:“枣栗饴蜜以甘之。”晋代荆楚地区,人们在元旦吃胶牙饧,取胶固甜蜜的吉祥含义。唐朝白居易有诗道:“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如今元旦各地,新年贺岁的时候,必定用糖果招待客人,也是古代传下的遗风。

[五辛盘]

五辛盘,是把葱、蒜、韭、蓼蒿、芥五种辛辣的蔬菜杂合,拌在一起。过去每逢元旦、立春,都吃这道菜,取迎接新年的意思。这道菜性质辛温,可以辟除邪气,消食健胃,利于五脏健康,南方人尤其重视。《风土记》以及《荆楚岁时记》中均记载有吃五辛盘的习俗。梁朝的庾肩吾有诗道:“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庄子说:“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脏。”吃五辛盘和饮屠苏酒都有防疫作用,能够驱除身上邪气。诗

[爆竹]

爆竹是古人驱除疫鬼的旧俗,最初记载于汉朝东方朔的《神异经》:“西方深山之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着火中,熚仆有声,而山臊惊惮。”由于当时条件简陋,仅仅是把竹子用火点燃,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唐代也称为“爆竿”。《通俗编排优》:“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燥之。”后世工艺进步,爆竹的制作方法也开始花样翻新。把纸卷紧,做成纸筒,并在其中填入火药,又用药线导引,点燃药线之后,纸筒爆裂发声,称为“爆仗”,若把爆仗捆绑成鞭,则称“鞭炮”。汉口制做的较为精良,称为“汉镇财鞭”。凡是庆贺活动,都会使用鞭炮。相传爆仗是三国时期魏马钧的发明,隋炀帝改良火药,又发明了烟火。《武林旧事》说:“岁除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觉。”《梦梁录》说:“各坊巷叫卖苍术小枣不绝,又有市爆仗放架烟火之类。”可见自南宋以来,鞭炮便已盛行。古人元旦起来以后,必定先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除山臊恶鬼。现在则是元旦、除夕都要放炮,前者叫做“开门爆仗”,后者叫做“封门爆仗”。火药的原料主要是土硝、硫磺和木炭。硫磺性质温和,有小毒,极易燃烧,矿物之中含硫大多较为丰富。硫磺能补充命门真火,也就是补肾,还能消除体内积存已久的寒气,治疗虚寒的症状,对于杀虫、医治牛皮癣等,也很有用。古代希腊、阿拉伯、印度等地,均把硫磺当作药品,而在我国,则用作壮阳药。此外,硫磺能够消毒,对于病人居住的房舍,如果能够紧闭门窗,把硫磺点燃,在屋内熏遍,就能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从硫磺的消毒作用来看,爆竹的确具有驱疫的功能,至于早期用作辟鬼,不过是用“噼啪”的声音吓唬鬼怪罢了。

[祭祖]

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使祖先的样貌能够代代相传,早期使用塑像,立在家庙。其后多用影像,浙西称为“真子”,也就是延请擅画人物的画师,绘制彩图,图像上的先人穿着当代衣物,气度雍容,以供后人瞻仰。如今则多用放大的遗相。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天地四方,多贼奸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可见,战国时,楚地已有设祖先像至祭的风俗。汉朝之后,开始设立“影堂”,作为祭祀先人的场所。崔貌《古今注》:“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容貌,庶人则立影堂。”《朱子·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