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节(8)

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作者:陈果夫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玉箫偏唱江南曲,火树能禁塞北风,惟有清光无远近,他乡故灯比宵同。”

[照田财]

元宵用火把往来照耀田间,称作“照田财”。江苏嘉定常用高的火炬照田,叫做“望田灯”。江苏昆山,乡间各家手持柴把点燃,将自家的田间地头全部照遍,同时儿童跳跃喧闹,间或施放爆竹,称为“照田蚕”。浙江镇海用火光照耀田间,用以烧去一年来侵蚀作物的害虫,名叫“烧横虫”。江苏武进,把秃帚、老麻杆、竹枝、芦炬捆绑起来,大约一丈多长,在田间燃烧,称为“照田财”。除以上地区之外,这项活动还盛行于江南各地,譬如上海嘉定、浙江吴兴等处。做法和名称大同小异,用意都在于驱除田间一切虫类,以使岁收丰盛,“照田财”的名字也是取义在此。旧时曾经戏用这种方法占卜水旱,相传如果火光颜色发红,则为旱,白则为水。

宋朝范石湖有《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中有首《照田蚕词》,作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夜,原词为:“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岁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农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复西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苎麻无节菜无虫。”

[跳百索]

跳百索,一名“跳白索”,也就是如今的跳绳。刘侗《帝京景物略》:“元夕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 跳白索。亦有一旁和以鼓声者。”彭蕴章《幽州土风吟太平鼓》:“太平鼓,声冬冬,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宛署杂记》:“以一绳长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凝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则为索所绊,听掌绳者绳击之示罚,名曰 跳白索 。”

[放烧火]

放烧火,是为了预祝本年棉花丰收。农家在前一天晚上,扎成稻草堆??数个,放到田间,用面粉揉成棉花形状,大约数百朵,点缀在棉花秸上,把假棉花秸在田间到处插遍。到了夜晚,儿童手握草把、柏枝,点燃一端,在天边旋舞,同时高声歌唱:“正月半,放烧火,别人家,菜才栽,我家菜已经上了街。别人家,黄豆骰子大,我家黄豆盘蓝??大。别人家,棉花瘦且低,我家棉花壮了要撑天。”火把烧完之后,将昨夜预置在棉花秸上的面果摘下,回家在锅里炒热,分给各人食用,名叫“放烧火“。

[迎紫姑]

紫姑,相传姓何名媚,字丽卿,一作丽娘,山东莱阳人,起初嫁与伶人作妇。唐朝睿宗垂拱时,安徽寿阳刺史李景贪图她的美貌,加害了伶人,把她纳为小妾。何媚貌美聪慧,知书能文,因此不为正妻所容,常被役使做脏活累活,又遭姑婆虐待,十分凄惨。而李景对此又不闻不问,终于导致她在某年正月十五日,被正夫人杀害于粪池之中。后人心存怜悯,因此在本日傍晚制作她的形象放在厕所,又或者在猪栏边上迎接,询问休咎。宋朝苏轼写有《何氏录》,又写有《紫姑神记》:“予观何氏之生,见掠于酷吏,而遇害于悍妻,其怨深矣。而终不指言刺史之姓名,似有礼者。客至逆知其平生而终不言人之阴私与休咎,可谓智矣。又知好文学而耻无闻于世,皆可贤者。”然而,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可见紫姑神六朝时期已经存在。唐宋时民间盛行。李商隐有诗:“羞逐乡人赛紫姑。”熊儒登诗:“深夜行歌声绝后,紫姑神下月苍苍。”范石湖《上元记吴下节物诗》:“箕诗落笔惊。”孔平仲《上元诗》:“群儿嬉戏尚未寝,更看紫姑花满头。”

福建人把紫姑称作“祭娘娘”,或“纺织娘”,一名“坑三娘娘”,或者“扛门臼娘娘”,又叫“厕姑”。吴俗谓之(竹肖箕姑),江苏昆山称“饭箩仙”,杭州称为“三姑”,海宁用淘米的萝作为称呼,叫做“淘萝头娘子”,浙江平阳等地,俗称“簸箕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