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向二十四节气学习

人体的春夏秋冬 作者:史赞华


生长收藏这四点在很早之前就被古代的劳动人民最先发现了,民以食为天,出于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的需要,辛勤劳作的百姓摸索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即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春秋时开始用土圭来测日影定节气,西汉时,《淮南子·天文训》中便开始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了。

节气歌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6、21,下半年在8、23,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在古代虽然也有十二个月份的划分,但正月曾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商朝曾把夏朝的十二月定作每年的第一个月,周朝也另有调整,秦统一后,秦始皇把十月定为每年的第一个月,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到夏朝的月份排列,以后的历朝便没再改动。由于皇帝们对月份的一再调整,加之信息传播慢,月份便显得有些混乱,因此,农民们便将立春雨水节气固定作为正月,二十四节气也就承担了计时、表征气候、指示劳作的功能。

其实,节气相当于大自然生命的节奏,天人合一,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应该同步。一年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其实就是阳气收藏与释放之间的变化。

阳气如同能量,如同热能。春夏的天气为什么温热?秋冬的天气为什么凉寒?因为寒热是伴随阳的生长收藏的一个表象,阳气释放了,天气就变热,阳气收藏了,天就变冷。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天地变化以十五天为单位,人同样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其中"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白露、寒露、霜降以水汽凝结、凝华的现象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雨雪的时间和程度;小满、芒种反映农作物的生长与成熟;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

人体内,负责按自然规律同步变化的部门就是肺,肺主气,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与二十四节气相合。此外,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

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一些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

唐朝有位亲王邠王李守礼,此人是武则天时以"瓜蔓抄"留名的章怀太子李贤的第二个儿子。玄宗时,李守礼以旁系的身份已贵为亲王,当时亲王们常常欢宴闲聊。有时虽然天气阴暗,阴雨绵绵,但李守礼却告诉众人:"快要放晴了。"不久果然放晴。

有时一连十几天都处在酷热中,李守礼会断言:"要下雨了。"果然就会下起一阵及时大雨。另一亲王李范将这件事禀报玄宗说:"邠王对天候很有研究。"玄宗问起原因,李守礼苦言:"臣对天候哪有什么研究,当初天后掌政,父亲获罪,臣被幽禁在宫中长达十几年,每年都被杖击好几回,伤痕累累。如今只要快下雨时,臣的背脊就会感到郁结沉闷;快放晴时则轻健舒适。正因如此,才能预知晴雨。"说完,涕泗沾襟,玄宗也颇为感伤。

由此可见,人的关节以及身体的各个部分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因此,关节可以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为什么是由肺来掌管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人体脏腑的四季中详细讲解,这里先提个引子。

现代医学明确地将肺的功能确定为呼吸功能,对此中医很早之前便有所深究了。《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在讲肺的功能前,借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

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黄帝对岐伯说他很想知道究竟什么是气,岐伯说,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其实岐伯这里说的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

根据人一生之中阳气的变化,可以找到每个年龄段对应的节气。婴幼儿时期对应立春、雨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应着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成年人年轻人对应着夏季节气;中年人对应秋季节气;老年人则对应冬季节气。

以立春以后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为例,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春雷一声一下子将蛰藏的万物从沉睡中惊醒过来,如同打开阳气的开关,让收藏的阳气全面启动释放。因此,从节气中可以对生长收藏有系统的了解与认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