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节:喜忧参半的选择(1)

做你自己 作者:(美)彼得·巴菲特


Chapter 4 喜忧参半的选择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长期受到卓越的工作态度的熏陶,这种熏陶来自我的父亲。我从母亲那儿也学到很多待人处世的态度,母亲对各类人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她无畏而坚定地与他们交往,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生活。

尽管如此,当面对自己的未来并做出影响前途的决定时,我也像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茫然、困惑、无所适从。

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打算完成高中学业--或至少不会以常规方式完成。由于迫切地渴望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我曾想过要提前毕业和跳级。

我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是我八年级时参加男孩俱乐部时产生的。我不太喜欢体育,音乐是业余爱好,但还没有达到为之痴狂的程度。我需要在人生中找到一项特长来确认自我价值。摄影很符合这个需求。我上高中时,经常给校刊和毕业纪念册投稿,并在一家本地周报社做过暑期工。在我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当中,相机已经成为我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标识。

凭借这点小小的成就,我制定了一个相当浪漫但是欠缺考虑的计划。我想提前完成高中学业,然后去怀俄明州的杰克逊谷当一名摄影记者,一边自食其力,一边享受世界上最壮丽的大自然美景。

这个方案虽然出于我的年少气盛,但并非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我确实发表过一些有水平的照片,也可能会在报社获得一份工作并在杰克逊谷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此我永远不得而知了,因为当时父母对我的计划持有不同观点。他们清醒而又理性的期望,制约了我的青春幻想。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非常复杂的境地当中,并引出一些棘手问题。

例如:父母的引导和过度干涉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帮助会变成控制?有多少父母的关爱衍变成为专制,又该随着孩子的成长怎样调整?年轻人在决定人生道路时,到底有多大的选择权?他的自由度应该有多大?是否存在"过度自由"和"过多选择"的问题?

巴菲特家族在这些问题上,有着特立独行的作风。我的父母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不断教导是,我们可以成为心中想要成为的人,我们应该追寻心中想要追寻的梦想。

但生活绝非那么简单,不是吗?

因为这里有两条平行线,一条是显性信息,即我们可以自主做出选择,我们基本上享有无限的自由;另一条是隐性信息,这种信息往往会引导我们的选择并限制我们的自由。这些隐性信息中,自然寄予了父母的期望,每个家庭都是如此,只是心照不宣罢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