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喜忧参半的选择(2)

做你自己 作者:(美)彼得·巴菲特


我们家对孩子有一个不明言的期待,即孩子们应当在学校中竭尽全力。父母并没有施加压力要我取得全优成绩,但他们希望我认真、专注地对待学业。这种期许绝非坏事,它能够调动我的积极性:他们期待我在学校表现出色,这肯定意味着我有能力这样做。有了这种自信,我确实在学校表现出色,而且为此感到自豪。

不过,这又将我带回那个跳级和闯荡世界的年少计划。在这个交汇点处,显性信息"找出你的天赋"和隐含信息"不要过早找寻你的天赋……沿途也不要跳步前进"狭路相逢。

作为一个典型的不安分的年轻人,我不由自主地就把第二个信息,看作是对我激情的阻挠和对我自由的束缚。但是我后来意识到这种告诫很有道理,只是我当时未能领悟。我的父母并没有试图阻止我,而是劝告我不要在成长过程中操之过急,担心我可能会在匆忙中与美好的东西擦肩而过。我的成年生活就在前方,等待着我出现并安顿于此。通往那里的路可能会布满荆棘,但走捷径也许会令我得不偿失。

无论如何,我的辍学计划着实让父母惊愕。终于,母亲在我初三即将结束时进行了干预。幸运的是,我后来才了解到此事的来龙去脉。如果当时知情的话,我可能会一时反叛与父母对峙,而这种反叛情绪,会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并可能断送我的未来。

事情是这样的:那是我上高中三年级时的一个春天,有一天,我的新闻学老师找我私下谈话。他说想让我在高中四年级(美国高中为四年制)时担任毕业纪念册的编辑。当然,这样的话我就得重新考虑自己的提前毕业计划。能够受到邀请是一种荣幸,而且编辑工作可以系统提高我的摄影能力,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也说明我对杰克逊谷的计划不够投入,不过这就是青春嘛!)

我在高中四年级末的时候获知,母亲曾在前一年春天去找过我的新闻学老师,并且两人共同谋划了这个计策。

我当时是什么感觉呢?事实上,在35年后的今天我还在想这个问题。

我现在知道,并且当时也隐约知道,我母亲费尽心机让我留在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我也相信我的新闻学老师是真心实意地想邀请我做编辑。

但还是有点气恼,两个大人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共谋转移我的人生轨迹。这让我心里不太舒服。我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感激还是怨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两者都有。我从不怀疑父母心里都是为我的前途着想;但即便如此,他们的介入仍然令我不太能接受,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疑惑。编辑工作是一个不大的成就,但我能肯定它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吗?我是被温柔地导向了正确的人生航线,还是被善意的意图倾覆了自己要走的路,背离了原有的轨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