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宗羲(1)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张在军


生平介绍

黄宗羲 (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 “梨洲先生”。

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浦人。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家。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少年时,“阉宦”之害甚为炽烈。其父黄尊素,天启间御史,东林党人,曾上书弹劾阉党魁首魏忠贤,死于诏狱。黄宗羲自幼随父在京,自幼好学,17岁时师从刘宗周。刘宗周作为当时王阳明学派的泰斗,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20多岁时,他有感于“时政”,发愤读书,由于他勤奋苦读,在三、四十岁时,已成为当时的江南名儒。

明亡,清兵南下,他抱着反清扶明的目的,参加了八年之久的抗清武装斗争。失败后,他微服潜至舟山,朝见鲁王,被任命为左佥都御史,再晋左付都御史。但因当时定西侯专朝政,文臣不敢持异议,于是黄宗羲每日与吴尚书钟峦正襟讲学,闲暇时则著历书。此后,因明统已绝,恢复无望,他便开始死心塌地地从事读书、著书、讲学活动。

康熙四年 (公元1666年),黄宗羲在甬上授业讲学。康熙六年 (公元年),又讲学于他的老师刘宗周创办的证人书院。康熙十五年(公元年),黄宗羲“主海昌讲席”,反对空谈心性,倡导经世致用,学用一致,同顾炎武等开创了清初崇实致用的一代新学风。黄宗羲从事教育活动近50年,到80岁还讲学于姚江书院,他的学生全祖望称他的先师“东之鄞,西之海宁,皆请主讲,大江南北从者骈集”。

黄宗羲著述有百余种,近千卷。现存者,计30余种,200多卷。所著《明儒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至于他所著《明夷待访录》一书,成于公元1663年,是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

(1762年)发表早一百年的一部著名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明显地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般市民的要求,对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权的宣传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思想

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力学致知

在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夜身拥组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甚至行年八十,仍手不释卷。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二、学贵适用

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认为求学贵在适于实用,只有学问与事功相结合,学用一致,方是真儒。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并且,他还将是否有真才实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三、学贵独创

求学贵在创新,提出独立见解,反对 “墨守一先生之言”,这是黄宗羲教学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黄宗羲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1由博致精。所谓“博”,就是要多读书,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提出独立见解的前提。但广泛读书,必须抓住各家学派的宗旨。他说各家学派自有宗旨,这既是学派创立者的“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因此,抓住了宗旨,即把握了学派思想的精华。

2重视“异同论”。在学术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人“心之万殊”,“功力所至”不同,因而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同见解,即所谓“一偏之见”,或“相反之论”,而这些恰恰是学者自己研究的心得。因此,他要求“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并且还根据历史经验,强调指出:“古之善学者,其得力多在异同之论。”事实一再表明,学术上的创新,往往是从各种不同学术见解中引发的,因此,黄宗羲重视“异同之论”的见解,是颇有道理的。

3深思与能疑。无论是由博致精,还是重视“异同之论”,关键都离不开“深湛之思”。只有对所学知识,“加之湛思”,在自己的头脑中经过一番加工和整理,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产生自己的见解。反之,如果对所学内容只是“生吞活剥”,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那就不可能有所创见,“无深湛之思,学之不成”。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思考的深刻程度,只有思考得越深刻,获得的见解才越真实,“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

当然,要能进行深刻的思考,又离不开在求学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怀疑。所以,黄宗羲又强调“能疑”。他把怀疑视为是“觉悟之机”,认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而不悟”,有的人不怀疑而轻信,并非是真信,只是因为不善于提出怀疑。黄宗羲强调怀疑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善于提出怀疑者,才能引起深思,才会有所创见,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4讨论辩难。黄宗羲认为,要在求学过程中有所创见,调动学生个体

主观能动性固然重要,同时还必须注意发挥师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因此,讨论辩难是他在讲学中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在讨论辩难过程中,他提倡“各持一说,以争鸣于天下”的精神,不“以一先生之言”为标准,敢于创新,发“先儒之所未廓”。这是黄宗羲民主思想在教学上的集中表现。学生们在这样一种较为自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质疑问难,切磋讨论,就容易在学业上取得较大进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