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恰似春梦(2)

革命与生意 作者:吴比


可是,一封来信彻底扭转了盛宣怀的命运,造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大部分时光都将行云流水,且轰轰烈烈。

寄信人是盛宣怀父亲的老友杨宗濂,当时正追随湖广总督李鸿章。恰逢后者正极缺人手,由此盛宣怀有了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阅人无数的总督大人,也偏偏对盛宣怀一见如故。识才和惜才的李鸿章亲手把盛宣怀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后来,史学家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为盛宣怀作墓志铭,特意强调:盛宣怀最受知李文忠公(李鸿章)。二者亲疏可见一斑。

在李鸿章麾下,盛宣怀大放异彩,几乎参与了晚清所有大型国有公司的创立。因为深谙李氏心理,每当盛与旁人争权夺利时,无一不轻松取胜:招商局控制权之争中,驱徐润、逐唐廷枢,大获全胜;兴电话局,博弈外资,游刃有余。而抓住时机、给竞争对手胡雪岩致命一击,则将盛宣怀冷酷的商人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盛、胡两人恩怨始于前者创办招商局。当时,盛宣怀亲笔写信,言词诚恳地请胡雪岩出资入股。后者爽快答应。然而,几万两股份钱却迟迟未能到位。尽管日后投资张謇纱厂,盛宣怀也多次出尔反尔,可胡雪岩的失信确实让他心怀愤恨。矛盾由此而生,终身未能化解。

盛、胡二人可谓清末最杰出的商人。两人均有名商之称,且确有名商之实。他们本应该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一同努力拯救这个式微的帝国与民族。

遗憾的是,不知究竟是二者商业的才华不相上下,均自视甚高;抑或其背后依附的政治力量水火不容,两人终究互不相容,形同陌路。

要知道,区区几万两白银,无论对盛、胡两人而言,都绝不算多。但是,一场围剿大戏因此悄然拉开帷幕。

主角之一的胡雪岩常年囤积生丝,控制价格。1882年,富甲一方的胡雪岩决定进行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依托钱庄里的千万存款,见丝就收,哄抬丝价,囤货代售。需要澄清一点,在历史学者雪珥《国运1909》(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版)一书中讲到,胡雪岩动用的收丝款项来自于旗下钱庄,包括贪官污吏赃款,也有千万升斗小民的活命钱,甚至是暂存的国有资金。可以说,胡雪岩是“打着爱国与爱民的旗帜”,空手套白狼。只可惜,狼没套到,反把自己搭了进去。

胡的策略最初的确奏效。1882年9月,上海一级生丝价格每磅涨至17先令4便士,伦敦交易所的价格仅为16先令3便士。国内价格反超国际期货价。洋商无货可收,通过种种途径与胡雪岩商量,甚至痛快加价千万白银。可胡雪岩并未见好就收,反而开口再加价两百万两白银。洋商视之为敲诈,双方僵持不下。而上天也造化弄人,僵局阶段,欧洲生丝突告丰收,市场紧绷情形顿时缓解,胡雪岩开始如坐针毡。

其实,即使胡雪岩此次侥幸得手,他的失败也早已注定。清朝中前期,湖州南浔丝质地天下无双,中国丝织品具有绝对优势。但随着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纺织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丝业优势日渐消失,显然出路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可惜在洋人看来,中国人“几千年与世隔绝”,冥顽不化。例如,只要把蚕蛹闷死烘箱,便可延长缫制时间,但中国人却说这样违背佛教不杀生信仰。不得已,生丝只能出口到英法后再缫,折腾一番,中方利润损失三分之一。广东人终于做出创举,设立了十几家新式缫丝厂。不料遭手工行会聚众捣毁,丝厂被迫迁往澳门。而胡雪岩作为大丝商,却从未投资新式工厂、改良丝业,反而一味贪恋大进大出的生丝投机。

如果说胡雪岩的执拗是作茧自缚,那么,盛宣怀的插手就是落井下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