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恰似春梦(8)

革命与生意 作者:吴比


康家妻妾更不是省油的灯;女儿每人每月发零用钱5银元,儿子每人2银元。

康有为不断与外界联系,时常“通电”对国事表态,电报费每年达上千银元。加上婚丧喜庆应酬费等等,总开支平均每月2000银元左右。这年1月,梁启超日常开支捉襟见肘。康有为慷慨解囊,主动写信询问。梁说:每年需要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拨付,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他澳门家属1000银元、给梁兄弟学费每年1000银元,共计5000银元。

昔日的政治野心正在减弱,显然商人康有为有更多紧要的事情必需考虑。

新梦接踵扑灭旧梦,绝无喘息的余地。此时,毛泽东忙于构想明天,忙于用自己的方式憧憬中国。中国政治蓝图的规划,只是他想象未来的一个小小环节。他正在尝试着,洞悉那些纸面上见不到的世故人情。

1911年1月,长沙“抢米风潮”才结束不久。若干年后,斯诺来到“西北红区”采访,毛泽东与其谈起革命历程时说:“抢米风潮”影响了我的一生。

长沙“抢米风潮”

1910年,湘西雨水倾盆,田禾淹没,颗粒无收。大批灾民涌入省城,米价一日数涨。城内米商,“觑得厚利者,囤积居奇”,仅乡绅叶德辉一家存谷一万多石。外国商人也携巨金来湘炒米,“坐收分购,络绎于途”。

商人们唯利是图,贪婪成性。迫于饥饿的民众只能铤而走险,最终酿成“抢米”惨剧。待到这年1月,风潮平静,可灾难中饿死者、因抢米被官府收押致死者众。

这起事件中,长沙米商的恶劣表现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忆就此留存。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开展三反五反、公私合营,连卖火柴针线的小卖部、夫妻店也必须纳入合营范畴。不知往前追溯四十年,后人的行为是否可从“抢米风潮”中见出端倪。

心态在沉默中潜移默化。其实,并非每位商人都是大奸大恶。这年1月的长沙,有人未因绝望而放弃明天,仍在坚持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寻找新的出路。

从1910年起,湘瓷逐渐赢得全国声誉:釉下五彩瓷器在“武汉劝业奖进会”和南京“南洋劝业会”上接连夺金。一切都是熊希龄的功劳--这位立志做湖南张謇,寄望于实业救国救民的商人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修造窑场,进行机械制瓷。

熊希龄少年时代就闻名三湘。据说,他闻一知十,禀赋出众,被誉为“神童”。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1898年,熊希龄参与变法,恰生病离京,躲过政府剿杀,与仕途暂时性绝缘,转向商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