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单元 善良如诗(6)

小学生经典阅读:五年级(上) 作者:方东方


读点·点睛

这也是一篇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的文章,它的关注点是精神病人。这样一个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的群体,却需要我们以最大的善念去关怀。

飞越疯人院

羽毛

是不是疯子,不是自己说了算。

南京某咖啡馆老板兼画家郭海平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段时间对艺术非常痴迷,日子过得颠三倒四:他不愿上班,不愿按时作息,不愿跟人交流,对盘问和惊诧一律抵制。

别人睡了他醒着,拿着画笔狂热作画,别人上班他倒床睡了,一直睡到太阳下山。画得不顺畅的时候,他会摔东西,关着门大吼大叫。

邻居开始窃窃私语,看他的眼光,犹如他已经疯掉。

郭海平的父母有些承受不住。大儿子在18岁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疯到了60岁,难道小儿子也不能幸免? 郭海平却满不在乎:“你们知道割掉耳朵的梵高? 在精神病院自杀的蒙克? 他们都是大艺术家,画作惊世骇俗,我打算那样疯掉,还不够格呢。”

同时,郭海平也觉得郁闷:“凭什么我的生活和你们不一样,就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就要被你们怜悯、俯视?”

于是,42岁的男人突做惊人之举,关掉咖啡馆,决定搬到精神病院去住。旁人问:“你就不怕被‘精神病’拿刀砍了吗?”郭海平一笑置之。他想走近精神病人,探讨那个异乎常人的世界;他甚至想教他们画画,探讨天才和疯癫之间的距离。

带着画笔画架,背着被褥行李,郭海平来到了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却被拒之门外。哪有正常人要住精神病院的?

郭海平的执著顽强超乎人们想象,十个月后,他终于走进了那扇大门,领到了一套蓝条纹的病号服,住进了精神病院。

刚进去时,他也有些害怕。病人们三三两两在他身边游走,有的喃喃自语,有的大唱儿歌,有的傻笑,有的尖叫,但他们基本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动,不会伤人。他想起了自己的哥哥,胆怯怕事,在受到嘲笑侮辱时,才会完全情绪失控。

熟悉情况之后,郭海平在医院的支持下,开办了一间专门的艺术活动室。

第一天,活动室来了一百多号病人。面对油画、水彩、彩色铅笔、油画棒、陶土等艺术工具,有的病人转身就走,有的则拿拿捏捏,大感兴趣。

郭海平鼓励病人们拿起画笔,随便画点什么。一个小伙子每天只画三幅小画,解释说:“我喜欢3这个数字。3很有灵魂,甚至很有激情!”另一位姑娘自从爱上绘画,就梳理好乱蓬蓬的头发,穿戴漂亮,神采奕奕地赴约似的来活动室。

就在这类人里,郭海平还发现了两个大师级的人物。

一个叫张玉宝,32岁,之前在街边摆个馄饨摊为生,因长期遭受地霸的威胁恐吓,导致精神崩溃。他给自己的每幅画都取了名字:《怒吼》、《挣扎》、《分裂》…… 《挣扎》的底色是耀眼的橘红色,无数粗大的黑点环绕着中间表情呆滞的人头,让人印象深刻。他画得随心所欲,却能轻易传达出情绪。

还有一个叫王军,无论画“第一次看见的火车”,还是“自家门前的三座大山”,都是画俯视图。王军说:“从天上去看,火车和山就是这个样子的。”

对此,郭海平目瞪口呆。他后来对记者说:“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真正自由。

他爱画俯视图,因为他认为自己就在天上飞翔。”

这群绝大多数不曾有过绘画经验的病人,在三个月里,共完成了三百多幅作品。这些作品让医生护士们叹为观止。郭海平最终离开精神病院时,很多病人与他拥抱告别,又让医生护士大为惊奇。

去年年底,郭海平带着这些不同寻常的画作,出版了《癫狂的艺术》一书,并且在北京798的工场画廊举办展览。

展览召开当日,郭海平遭受各种质疑:说他作秀,妄想炒作出名;骂他没事找事,拿精神病人寻开心;批评他对艺术了解太浅薄,一群疯子的涂鸦之作也来开画展……郭海平始终平静,面带微笑。面对一位锋芒毕露的年轻记者的追问,他说:“我还将筹建精神病人艺术馆。我不在乎外界的争议和辱骂,我只在乎我所做的,是否能让他们真正受益。我只在乎,我们能否摆脱偏见,重新审视精神病人群体———他们有时的确值得我们仰视,而不是歧视。”

郭海平走后,艺术活动室一直开着,病人们仍然爱去那里画画,游玩,消磨时光。他们不时拿起画作自我欣赏,露出满足的笑容———画室里留下的尊敬和理解,在温柔地吻合他们的伤口。

飞越疯人院———有时只需一支画笔,一个没有歧视的爱的眼神。

佳句品读佳句: 是不是疯子,不是自己说了算。

品读: 一句话怎样才能起到石破天惊的效果? 第一,它要简短,太啰嗦的表达方式必然让人厌烦;第二,它要有哲理,太浅白的内容必然让人觉得无趣。这句话既简短又深刻,而且里面的反讽意味可以引发人无穷无尽的思索,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佳句。

赏析感悟文章开篇点题,颇有深意,然后写了一个假疯子进驻疯人院,和一群真疯子打交道,意外发现这些疯子具备惊人才华的故事。“疯子”是一个被人近则歧视,远则遗忘的群体,难得有人肯关怀他们,更难得有人肯从精神层面关注他们。如果我们的爱与善意能够从正常人的世界里分出一半给这些所谓的“不正常”的人,也许,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完美。文章选材独到,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作家刘汉雷推荐评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