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去” ---呼唤海权

中国海权 作者:张世平


中国政府于1993年正式确定了“走出去”的政策,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出进一步“走出去”的号召。中国要“走出去”,无非向北、向西、向南三种选择。历史上,夏、商、周三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经历了唐以前的“东西向”到宋以后的“南北向”的转变。由于北部是大漠,西面是戈壁,东边是大海,“向南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必然。当然,由于历史上农耕经济就能够满足生存的需要,因此中国虽然先于西方国家进行了远海航行,但并没有把海洋作为国家利益进一步拓展的主要途径,清王朝以前的“向南发展”最终止于中南半岛。

“向南发展”是一个模糊概念。就中国而言,方位意义上的“向南发展”,首先是指中国境内的南部方向——东南、中南、西南。其次,是指中国境外东盟10国和南亚6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意向意义上的“向南发展”,是指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各地。目前,北美、南美是中国重要的粮食、能源、矿产资源来源地和产品市场;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来源地;澳洲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来源地,东北亚、东南亚和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据有关数据统计,2007年中国经海洋走向全球的贸易往来占中国经贸总量的90%左右。其中,通过南海——印度洋走向中东、非洲、欧洲的占56%,通过太平洋走向南、北美洲的占31%。

今天的“全球化”,实质上就是现代条件下的工业化大生产,它的突出特征是全球资源、全球调配、全球生产、全球市场、全球贸易、全球流通。目前,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3%~4%的森林资源,养活着22%的世界人口。人均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的40%。所以说,我们是一个资源贫困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这就使我们在资源上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正是由于实行“走出去”政策、坚持“向南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9年1月底达万亿美元),第二大出口国,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投资对象已达17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银行报告,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已达20%,仅次于美国的。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40%的生产资料来自海外,65%的产品要销往世界各地,这就使中国在全球面临着三个现实的安全问题:一是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二是产品市场安全,三是流通渠道安全。随着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随着海外华人华侨数量的不断增多,海外国家利益、海外公民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