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于丹:与2556岁的圣贤聊“心得”(4)

中国高端访问伍:解密18位文化名流的本色人生 作者:余玮


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兴奋而动情地对记者说:"于丹连续签名8个多小时,中间只去了一趟洗手间。一直到晚上22点过,排在队尾的最后一个读者,也等到了于丹的微笑。这实在太感人了。如果是影视明星,大多也就呆一两个小时,签个差不多,造造气势也就走了。可于丹是学者,是老师,就是不一样。有许多六七十岁的老同志,手里只拿着一本书,等待于丹,也非常令人感动。"因为排队的"鱼丸"太多,已经影响了附近商家的正常经营,他们给中关村图书大厦总经理孟凡洪打电话提出抗议。

签售情况,让于丹也有些出乎意料,"我对出版行业不了解,在我的概念里,发行60万是个很大的天文数字。我觉得这个数字,并不能说明大家对我怎么样,这是大家对于中国文化的信任,是《论语》中自然的、生活化的观念对大家的一种唤醒,让每个人有一种温暖的感悟"。

有评论家认为,儒家文化在当今的复兴,经典的普及传播需要依靠现代传媒力量,也需要依靠现代人能够一同分享阅读《论语》的感悟,于丹的新书契合了这潮流。

被粉丝追捧的美女学者原来是"玩委会主任"

一位老师带学生出去玩,玩得兴起,很多人都爬到了大树上。景区管理人员责问:怎么玩得这么疯?你们老师跑哪里去了?老师很尴尬,她也在树杈上。

她就是于丹。于丹特能玩,她上大学的时候玩出了名,被封了个"玩委会主任"的头衔。

其实,小时候的于丹"不爱说话,是很孤独的孩子,那时候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学习很好,但不善跟人玩,很受歧视。中学我上了北京四中,那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上大学的时候,我是北师大'玩委会主任',大家都知道我能玩,很多喜欢玩的人都来找我"。她的学生也说:"她特别爱玩儿,特别会玩儿,然后玩儿的时候我们都累得不行了,她就鼓动我们设计POSE拍照。"据悉:于丹发手机短信速度极快,好几个手机都被发死机了,跟不上。

生于书香之家的于丹,小时候除了练字就是背诗。她怀疑自己的童年是不是快乐的。于丹从4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论语》,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我爸爸是搞文史研究的。我忘记了我读过了多少遍《论语》,它是常读常新的,我不敢说现在已经读懂了。"于丹大学学的是中文,硕士阶段学的是先秦文学。"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你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一样,他们是我的人生坐标参照系。你不必要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在心里铭心刻骨,所以只有当经典能够这样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

被粉丝捧称为"美女学者"的于丹把自己的工作分为生命和生存两个层面。"在生命层面,我希望古典的思想,让我心中有个简单原则,让我知道执守是什么;在生存层面,我希望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于是才在博士阶段做起了影视传媒研究"。

在学校,她除了给本科生研究生上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同时还给每一届的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她告诉记者,给研究生们上课经常跑到酒吧,要点零食,饮料,一边玩着一边就把课讲了。问到谁买单,于丹呵呵一笑,当然是老师买单,她经常在一本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稿费不超过1000元的,都由一位学生负责,专门供大家在酒吧上课用。因此,学生们都跟她成了好朋友,"女学生逛街就爱叫上我,我给她们挑的衣服都说好看,男学生看足球也爱跟我一起,我20多年前就看世界杯了,比他们了解的长"。学生说:"于老师是一个正经八百的球迷,而且是个德国球迷。"

于丹硕士学古典文学,博士学影视传播,这两种学科的结合让她知道,经典的东西是恒定的内敛的,但是在当下,它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解读的意义,这种解读是个人的多元的。个人的东西是有情节有现代情趣的,所以它是可以传播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