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节:于丹:与2556岁的圣贤聊“心得”(5)

中国高端访问伍:解密18位文化名流的本色人生 作者:余玮


生活有很多面,于丹是这样排序的:"上课是第一位的,我要给本科生上课,还有28个研究生;其次是学校的管理工作;第三位的是研究工作,我本质还是研究传播的,《百家讲坛》的事得往后推。"她一直在教学一线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每天要处理系里的行政事务,每周跑一两个城市,给各大广电集团、电视台当军师。生活中的于丹没有一点学究气,是一个时刻充满幸福感,性格开朗,现代感很强的人。

"讲座加出书",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百家讲坛》及其代表学者的走红。于丹尽管有些意外,但她一再强调:"《论语》有很多面,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同时,我也只能说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我不希望强加于人。"

一台讲座、一本书、一名女性和一位古贤,还有一个传奇,依然在演绎……

附专访---

于丹:带着烙印去消费

"品牌"的英文单词写作"brand",这是从挪威文来的一个单词。这个词直译作中文是"烙印"的意思。最早指的是在马匹上烙上一个个不同的印记以示区别。"烙印"这个原始释义在今天还有影响。在房地产市场,购房人在选择项目品牌时也是在选择某一种身份、某种阶层的消费烙印,也就是说这种消费带有强烈的指向性。

约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费了一些时间,倒不是她架子大、不愿接受采访,而是她的日程安排太紧。那天,她电话里通知记者赶紧上玉渊潭公园茶馆找她。到了之后,才发觉她是坐在一大群人中,看样子是在开什么会议。看到记者后,她微笑着招招手,示意记者在另一张茶桌前等等她。一会儿,她绕过人群过来了。果然,与她同桌的正是中央电视台一个栏目组的策划班子,正与她策划节目制作。而且就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竟又有一班人马"杀"向茶桌也来采访于丹教授。看来,研究品牌的于丹自己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

这几天,看到一个电视广告,说是大妈阿姨们上超市买猪肉都是认品牌购买。看过之后,突然明白品牌不仅仅简化了消费者的认知程序,还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消费信心。在"点房成金"的房地产界,包容着地产商的品牌、地产项目的品牌、物业管理服务公司的品牌、地产营销顾问的品牌等等众多品牌。但实际上,与购房人的利益最攸关的当属地产项目的品牌。作为消费者,购房人买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房子,这个房子带给业主什么样的生活……这都是项目品牌的内涵。于丹对品牌课题研究颇深,她先从品牌的概念谈开,接着提示购房者怎样选品牌项目,并以专家的眼光审视,应当如何避免选择品牌项目的误区。

只能开一把锁的那唯一一把钥匙就是品牌

在品牌的研究中,有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概念,其实也就是品牌项目的三个特征。所谓"人无我有",就是做唯一性、独家的项目;"人有我优"就是项目经受得住考验,保持品牌的生命力;所谓"人优我特",就是项目具有风格、特色。

---于丹

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消费文化时代,这个时代人们消费的不是一个物品的物理价值,而是它所附加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含量。就像有的时候,品牌项目的房子销售额度会很高,就是因为这个房子里面附加了很多的价值。项目的品牌是某一个圈子、一种身份或一个阶层的指代。

如何评估一个地产项目是不是一个品牌项目?于丹说,概而谈之,起码有几个方面的元素:首先一点是这个地产项目是否具有唯一性。因为任何品牌都有一种核心竞争力。在房地产界,譬如说潘石屹的崛起,他其实走的是极端路线,他打出了一些非常极端的、过去大家不能理解的东西。他的现代城楼盘的楼体可以刷成非常大胆的大红大绿,可能招徕的是35岁左右,甚至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个人群都是非常时尚的白领。其实可以看出,现代城所指向的人群是很少的,它不是一个泛大众的、不是大家都可以消费的、像经济适用房这样的概念。但这一批人是有消费能力的,而且这一批人带着一种身份的象征。他们来消费的时候,就是一种对象化消费。所以品牌的唯一性会造成一个对象化消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