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团队孵化器(4)

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 作者:许凤婷


梁文杰回忆,当时他最大的苦恼是缺少榜样。环顾四周,除了自己的“老板”,就是和自己差不多的新人,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些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都苦于缺乏足够的指引。

面对这种情况,姚国材的做法是,发给团队成员一本专业书籍,让大家每周学习一章,然后组织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学习心得。

渐渐地,团队中形成了分享和学习的氛围,每个人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有所收获,哪怕是碰壁后的教训,都愿意拿出来和同伴们分享,因为他们都懂得,在分享的同时,既能让同伴有所收获,也能促进个人的发展。

而这种最初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后来渐渐演化成一种开放、分享的文化,成为植根于工程院血脉中的“DNA”。

工程院DNA的形成,也传承了微软素有的“Mentor”(导师)文化,即新人可以拜资深员工为师,定期沟通、学习。在工程院,每位新来的员工会有两位导师。其中,一位是职业发展导师(Career Mentor),主要为新人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帮助;另一位是同伴导师(Peer Mentor),有可能只比他的“学生”早来几个月,传授的是在微软工作的一些习惯和方法,以免新人进来之后找不着北。

在加入工程院之初,梁文杰选择的导师就是美国总部的一位资深工程师。“我总是在观察他在做什么,然后慢慢模仿。”梁文杰说。

2005年1月,Terry如期来到中国“检查”工作。令他感到意外的,除了工程院开发的速度和质量,还有这里的氛围。

“这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Terry对张宏江说。

而Terry对姚国材的进一步“指示”是:“我们建立起这个团队很有必要。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短跑,你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2006年春节期间,姚国材手下的两名工程师飞往总部,准备把他们在工程院的“处女作”提交给Exchange产品组。为了不影响其他已经完成的功能,总部的团队准备了一个备份数据库来接收他们的代码,待测试运行成功之后再把代码正式录入总数据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