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团队孵化器(6)

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 作者:许凤婷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在Exchange项目组的六年,梁文杰说,虽然级别有了提升,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成长的。直到他又看到三年前导师给自己发的邮件,才发现一个有趣的“巧合”——现在他给团队里的新人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当年自己收到的意见惊人地相似!

梁文杰说:“其实我早已忘记这封邮件的内容。重头再看,仿佛清楚地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从今天的新人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时至今日,姚国材说他仍然不太明白,为什么Terry要把Exchange的项目部分外包出去时,选择了刚成立不久的工程院。“当时在Exchange团队里有不少华人,但印度裔的工程师更多,而且级别都不低;印度本国的软件基础也相当好。为什么Terry决定把项目拿到中国去做,而不是印度?”姚国材说。

这个问题或许要由张亚勤来回答。“至今,微软在中国以外都没有设立像工程院这样的机构。”在张亚勤看来,工程院落户中国,并且发展得不错,有许多偶然因素,例如他和Terry此前曾经“交过手”,对方多少对中国的开发团队有些信心才把项目交给中国团队来做,但更多的是必然因素——中国的人才和市场潜力引起了盖茨和鲍尔默的关注,而研究院也在过去五年中为中国团队赢得了信任。

“Exchange只是工程院做过的众多项目中最典型的一个。”张宏江说:“因为这个项目和团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而这个团队又是第一支从工程院‘毕业’的队伍。”

现在,微软在中国的许多机构,如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商务软件部、微软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中国)、微软广告平台部等,早年都是工程院的一个项目团队,发展壮大后纷纷“毕业”。工程院团队互相信任、分享、不分彼此的做法,深深植根在每一个团队的“DNA”中。

“微软亚洲研究院孵化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又孵化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张亚勤这样简洁地概括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