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练枪(6)

中国地 作者:赵冬苓


让赵老嘎不省心的事太多了,看着谁都不省心。不说在家的两个弟弟,就说他那几个儿女,没一个省油的灯。最喜欢的老闺女小玉,本来想按大家闺秀的路子去培养,结果一不小心,养得跟假小子似的,成天骑马玩牛,舞枪弄棒,性情豪烈,整个一个女性版的赵老嘎。小儿子永清,生得唇红齿白,按赵老嘎的设计,应该打造成一个威武雄壮的硬汉,就算赶不上他那么嘎,也得超过永志,结果事与愿违,弄得跟小家碧玉似的。用赵老嘎的话讲,娘们家家的,比娘们还娘们。

一家子人,只有大女儿秀珠像那么回事,坐有坐相,站有站样,温文尔雅,温柔贤惠,像个姑娘;嫁的人家又好,女婿陈庆升在朝阳县政府当科长,公婆家是当地名流。平时赵老嘎一教育子女,就用陈庆升做典范,一开口便是人家庆升如何如何,可见这女婿在赵老嘎心中的位置。

此刻秀珠正抱着儿子宝儿跟陈庆升一起回娘家。马车经过清风岭山口的时候,秀珠挑开车帘,深吸了一口乡间的空气,觉得比城里舒坦多了,就捅咕下丈夫:“庆升,你也出来透透气。”

陈庆升“嗯”了一声,屁股像粘在马车上,没动地方。秀珠也不勉强,轻轻放下车帘,深情地望着眉头紧锁的庆升,像望着另一个儿子。

“庆升,一会见了爹,别老提那些不愉快的事。你也知道,爹那个脾气……”

秀珠说的不愉快,是指陈庆升在县政府遇上那不顺心的事。那不顺心,是因为县里新来的县长马应民,处处压制陈庆升,任人唯亲,重用自己的小舅子,还不时地给陈庆升穿小鞋。

陈庆升看上去很面善,长得眉目清秀,一副知书达理的样子。可能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用不着叙外,对秀珠的态度就不怎么达理了,说话很冲,听着像发火,好像他那一肚子邪火是秀珠惹的。

“你怎么老替他说话?自打那姓马的来到朝阳,我就没一天好日子过。”陈庆升说完看秀珠不吱声,觉得自己过了,就主动拉起秀珠的手,像初恋似的摩挲着。秀珠头一偏,靠在庆升肩上。马车晃悠着,像晃悠着一首童年的歌谣,慢慢晃进了山口。

清风岭真像王思恺说的那样,口小肚子大,葫芦似的,但王思恺显然是弄错了,他把马坡和天沟都说到一起了,其实清风岭才是真正的葫芦型。山口很小,只有不到两丈宽,也就能并排行走两辆马车;山口外侧是一块金鸡独立的长形巨石,探头探脑地斜出岭外,像个打更的老头,有鼻子、有眼、有耳朵,连那东西都活灵活现地长在腰间;两边的山立陡立涯,像两面墙,高能顶天;两山之间是一条二三百米的长廊,子宫颈形状,越往深处越开阔,地面也越平坦,最平的地方有五六个足球场那么大,平的像一个大号擀面板;“擀面板”西侧的山峰叫四楞子山,山如其名,四四方方一平台怪石,棺材竖起来似的戳在半空。据说当年朝阳有一位义军首领和他的女儿,就是从那四楞子山上纵身跃入百丈深渊;不知那女儿当年是咋想的,是自愿跳下,还是被他爹胁迫逼下,还是被推下,反正最终是死在“擀面板”上,留下了千年的烈女传说。怪石下隐藏着大大小小百十个暗洞,据说连生活在清风岭几十年的老人都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个山洞,大部分山洞相通相连,大洞套小洞,小洞钻窟窿,有点像当年孙大圣的水帘洞。

秀珠和陈庆升下了马车,抬眼望着高不可攀的四楞子山,故乡的山,既亲切又陌生,就像那嘎里嘎气的爹和土里土气的娘,又想见又见,说不上啥滋味。

一家人早在村口等着,连七巧也混在家人中。赵老嘎不等秀珠叫爹,扯起庆升的手就往家走;柳芹伸手抱过宝儿,紧紧搂在怀里逗着笑个不停。庆升叫完爹娘,又对其他亲戚打招呼,最后扭过身对一边的永志道:“听说离开队伍了?”又说:“离开的好,跟着他们也没啥出息。”秀珠又让永志、永清搬车上带的东西,大包小裹,好不热闹。

清风岭好久没见这亲情温暖的场面,全村人都跟着喜庆。赵老嘎大手一挥:“晚上回家吃饺子。”

搁在往常,一家人吃饺子的时候,多是谈些家事,但这次吃饺子不同,家事没多少,谈的都是时局,主讲当然是庆升,连赵老嘎都很少插话,听得那叫一个认真,那叫一个信服。

“你们不必害怕,安心地过日子吧,日本人不会过来的。咱们这儿属于热河,不属于东三省。国民政府和日本政府有协议,他们顶多就到锦州为止了。”陈庆升高谈阔论口若悬河,好像那协议是他跟日本人签的。

永志很不服气:“姐夫,东三省也是中国的领土,也不能让给日本人啊。”

陈庆升一脸的不屑:“政府有政府的考虑,我们一般的民众懂什么?懂外交吗?懂战略战术吗?永志,你不跟着队伍入关是对的。你们是东北军,进了关,就到了别人的地盘上,不会有好日子过的。你这一步走得很对。其他的事情,你就不要多管了。”

“姐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赵老嘎打断永志:“永志,你姐夫是政府官员,他当然知道得比你多,你就别和你姐夫争了。庆升,照你这么说,日本人一时半刻不会来了?”

“来不了,爹,您就放心吧。您叫我回来就这事?”

“就这事。庆升,你在县里,有什么风吹草动,早点回来和爹打个招呼。别地方的事爹不管,可爹得保住清风岭呢。”

陈庆升一笑,不以为然:“爹,您不过是一介平民,就算日本人来了,老百姓该咋过日子还咋过日子,用不着担心的。”

“那可不行。咱们是中国人,难道还给日本人交粮纳税不成?你可当个事办,只要听到日本人要过来的风声,赶快捎个信给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