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初抵桂林 略志血债(12)

大后方:抗战八年流亡曲 作者:正一


再则那年代,旅游业很不发达,上海的“中国旅行社”虽有桂林分社,但门可罗雀。而政府机关则素不设立“旅游局”。凡需游山玩水者,或步行或雇车或乘船,悉听尊便,并无组织。这种情况,诚然与战争条件之下人们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状态很有关系,却也反映了时代的局限。

所以,就说漓江罢,从水东门码头顺流而下,两岸奇峰连绵,美景如画,直达阳朔非常方便,但没有现代的游艇,只有传统的木船,战时前往阳朔的游客自然是极少极少的。当然,浮动于江面的竹筏随时可见,渔民们驾驭着,他们心爱的鱼鹰兀立一旁,随时准备跃起攫鱼,为主人效劳。主人则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游七星岩必须过漓江。1938年的漓江与长江、湘江一样,也还未曾建造大桥。在武汉、长沙和衡阳,未有大桥以前,两岸的交通依靠轮渡,或木船或舢板,唯独桂林的漓江江面,有一座便捷的浮桥。

这座传统的浮桥,由数十条中型木船组成基础,以铁链相连接,上面铺着宽厚的木板,相当平坦,不仅供人们步行过江,自行车、黄包车和人力货车也都能通过,并且平稳。到必要时际,浮桥的中段可以开启,以便上游和下游的船筏穿过,然后重新合拢,仍起桥梁的作用。

我们,从姑丈和冷医生起,到16岁的德明哥和12岁的我,都是初次踏上浮桥,都怀着好奇心和新鲜感,边走边观赏脚下的江水轻轻拍击船舷,潺潺南流。其水清澈无比,长江和湘江都不可同日而语,纵然江心的深度超过了五六公尺,也能一眼看见江底的大小鹅卵石,更不必说那些浮游于浅水层的鱼儿们了。

此刻清晨刚过,浮桥上忙忙碌碌,行人稠密。出城往东者不少,东来进城者尤多,而以农民为主。跟我们交臂的是一列农妇队伍,她们脸色黧黑,黑里透红,头裹靛青花巾,身穿土布单衫,脚系自编草鞋,一个个肩挑秋收下来的满满两箩上白米。虽然时令已入冬,而她们的衣衫却被汗水湿透了,但她们腰杆直挺,步履坚定,以任何重负都压不垮的矫健姿态勇往直前,轻快地踩着浮桥的桥板,奔向漓江西岸水东门。

她们一行不下四五十位,排头已然过江,排尾尚未上桥。而紧跟在她们后面的,则是二三十担墨黑的木炭,也同样重压在妇女们的肩上,同样地朝城区进发。——桂林农村妇女之特别能干,特别能吃苦耐劳,显然为她们的丈夫男子汉所不如。

我们由浮桥过了漓江,拾级而上二十多步来到东岸,沿着东镇路走约里许,就抵达闻名遐迩的“花桥”了。

花桥横跨小东江,是一座全长二十余丈,包括旱桥在内有大小十二拱的古石桥。花桥建于明朝中叶,到我们此次游览的1938年,已有四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花桥设计别致,造型精美。在四个大拱位置的桥身中段,是画栋雕梁的长廊,使她尽显其古色古香之美而峭立于江水之上,使游人更乐于徘徊徜徉,流连忘返。

但由于长廊能够遮阳避雨,就吸引了老乡们前来设摊做生意。大清早,依傍着两边的桥栏,有米粉、馄饨、面条、粥、碗儿糕、柚子、柿子、马蹄(荸荠),各种糖果小吃,以及香烛和钱纸,等等,并有专供游人游览七星岩时照明用的松香棒,应有尽有。然而,最多的却是牛肉摊,新鲜牛肉和牛骨头占了好几张案板。摊主们一边操刀,一边用纯粹的桂林话招徕顾客。不消说,这风光绮丽的花桥,也是桂林郊区又一处西外街式的以食品为主的重要市场,买卖兴隆,嚣闹繁华。

过了花桥,便靠近七星岩所在的“北斗七星”了。

北斗七星又称七星山,因为它七峰相连,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这七座山峰各有自己的名称,也各有自己的岩洞。位于天玑峰半山腰的七星岩,是所知桂林最大最奇的岩洞。

七星岩全长三华里多,有前后两个洞口,内里幽深非常,可容数万人进入。前岩的洞口西北向,高约二丈,宽约四丈,外观呈黄褐色,在相当于门楣的高处,镌刻着四四方方的三个大字“七星岩”。古朴庄肃,气度不凡。

我们大小十多位逃难来的游客,先在外面的亭子内歇息。天池姑丈派励青和丁锡荣去洞口打听情况,庄祖根也跟着。回来说,那儿有两拨人。一拨是做生意的老乡,他们除了卖香烟和糖果,主要是兜售松香棒。这松香棒比筷子长且粗,专供游客点燃照明,五毫桂币可买两捆,说是只消七八捆,便足够全程照明之需了。——那时,七星岩内尚无照明,所以传统的火把或松香棒,或马灯或现代的手电筒,游客就必须选用其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