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子其人其书(1)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一些争雄与自保的诸侯:“天下恶乎定?”“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一位使命感极强的学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一群追随乃师的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一批学说异趣的他者:杨子“为我”、墨子“兼爱”、告子“生之谓性”、许子“种粟而后食”、陈仲子“蚓而后充其操”、 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

…… 

激荡并演绎出内圣与外王的思想变奏、凝炼出传世的儒学经典——《孟子》。

孟子其人其书

说起孟子,今天人们也并不陌生。广为流传的旧时蒙学读物《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的重要思想;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由于历史资料欠缺,对孟子的生平,今天我们仍然知之甚少;其生卒年,也难以准确认定。一般认为,孟子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或约为公元前385年——前302年,相对而言,后面一种说法又更为可信①。

根据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的记载: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中寥寥数语,简要提到了孟子籍贯、受业、游历和著述等情况。在《孟子》书中,还有一些地方涉及孟子一生的重要活动。据此,我们再依照一些较为确切的史实,大致可以确定孟子的主要生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相传为鲁国孟孙氏的后裔①。父亲名激,字公宜,生平不详;母亲仉(zhǎng)氏。可以肯定的是,孟子的父亲比母亲去世得早②,可能是因为这一点,孟子一生受母亲的影响较大。

孟子的母亲,在中国历史上被当作母亲的楷模而备受赞誉。《烈女传》、《韩诗外传》等书中记载了诸如“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脍炙人口的教子故事。“孟母三迁”从靠近墓地、临近集市最后迁到紧邻学宫,关注环境的重要性,无疑对幼年孟子的成长有所助益。《孟子》中也多次谈到环境因素的意义。如:《滕文公下》有楚人学齐语“一傅众咻”的故事(6·6),《告子上》有“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的观点(11·7),《尽心上》甚至明确地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13·36)意思是,居住环境改变气质,饮食奉养改变体态,环境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杀豚不欺子”讲的是:邻居家杀猪,年幼的孟子出于好奇,问为何而杀。孟母开玩笑说:给你吃肉啊。孟母后来觉得:如果不兑现给孩子吃肉,很可能造成误解,也会使以往各种教育的努力大打折扣,尤其对孩子的诚信教育不利,于是,向邻家买来猪肉,以示不骗孩子。“断织劝学”则是劝勉刻苦读书的故事。起初孟子学习不怎么用功,把学习看成无所谓。孟母割断正织着的布,用半途而废带来的不良后果教育孩子。织布是母子的重要生活来源,这件事对孟子触动不小,孟子从此不分早晚,勤学不倦。这些孟子少时的故事,表明孟母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尽可能地关注和帮助孟轲的成长。

孟子的老师名不见经传,估计在当初影响也不是很大,《孟子》书中只是简单地谈道:“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8·22),他以没能直接成为孔子的学生感到遗憾,但以私下学习孔子的思想引以自豪。司马迁认为,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应该是有所依据的。从孟子与子思的思想倾向来看,也非常吻合。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伋(jí),是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据说他师从孔子晚年的著名弟子曾参,也就是那位写了《大学》①、后被尊称为“宗圣”的曾子。子思的主要思想见于《中庸》②,后被尊为“述圣”。后世学者根据孟子与子思的思想倾向,将其学派合称“思孟学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