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止于至善(2)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原文】

《诗》①云:“穆穆②文王③,於④缉熙敬止⑤!”为人君,止于仁⑥;为人臣,止于敬⑦;为人子,止于孝⑧;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⑨交,止于信⑩。

【注释】

①《诗》:指《诗经?大雅?文王》篇,引文出自第四节。

② 穆穆:仪表美好,态度端庄、大气的样子。

③ 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

④ 於:读作wū,赞美词。

⑤ 缉熙敬止:止于对持续光明的恭敬、追求。缉:持续不断、绵长的意思。熙:光明。敬:恭敬,一心一意致力于某个方面。止:修身的当止之处,也表示修身的最佳表现。

⑥ 仁:仁政、仁德。

⑦ 敬:一心一意对待辅助天子的事业,与“忠”的意义相近。

⑧ 孝:孝顺父母。

⑨ 国人:这里指周围的人。西周时期特指居住在国都的人,与居住在农村的“野人”相对。

⑩ 信:诚实守信。

【译文】

《诗经》说:“仪表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为人始终光明磊落,恭敬严谨。”作为国君,要始终做到仁爱;作为臣子,要始终做到恭敬如一;作为子女,要始终做到孝顺;作为父亲,要始终做到慈爱;与周围的人交往,要始终做到诚信而不欺诈。

【品评】

本节进一步解释“止”的内容。

《诗经》中说:“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其丽不亿。上帝即命,侯于周服。”周文王是我国古代的贤君,他同时还承担着诸多的角色,并且都做得很好。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都有其当止之处。人之为人,不仅应该有理想、有抱负,更应该知道自己当“止”何处。本节以周文王为例,既说明了周文王“明明德于天下”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周文王对于持续不断的光明德性的渴求与专心致志,也分析了周文王在不同角色中的“当止之处”。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全心全意实行仁政;他作为殷商的臣子,也能够恭敬、忠于商王,即使被囚禁羑里,其志依然不改;为子能行孝,为父能施慈;与周围的人交往,又能以诚相见。这样的人生,当然是儒家理想的追求。当然,周文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前提之一就是“缉熙敬止”。“ 明明德”的德性修养,依然是“本”!

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一生中要面对许许多多的难题,担当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为人上级、为人下属;为人父、亦为人子,关键在于我们要在不同的角色中寻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找到真正的自己。确立并安于自己最恰当的位置,即“知其所止”,这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人生中的诸多疑惑和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样,对于为政者来说,更应该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位置,那就是甘当人民的公仆,为人民谋福利。一个为政者有德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更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兴衰。

【原文】

《诗》①云:“瞻彼淇澳②,绿竹猗猗③。有斐④君子,如切如磋⑤,如琢如磨⑥。瑟兮僩兮⑦,赫兮喧兮⑧。有斐君子,终不可⑨兮!”如切如磋者,道学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注释】

①《诗》:《诗经?卫风?淇澳》篇,赞美卫武公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诗篇。卫武公是康叔的后代,卫国的君主(前812—前758年在位),道德文章俱佳,深受卫国人民的敬仰。《国语》中说他95岁时“犹箴敬于国,作《懿戒》以自儆”。《史记》记载:“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前771)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五十五年(前758)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