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不远(2)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然而,生命是个复杂的系统,除了物理的肉体,还有多样矛盾交织的精神。个体生命为了生存,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为了找寻自我存在的依据,为了较高层次的爱、尊重和更高层次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求终日疲于奔命,内心嗜欲充盈,自我意识消融于迷茫、焦灼、失望的海洋。事实上,已迷失了本心,已远离了自然,背离了大道。 因为个体无穷的欲望与矛盾,无暇去思考天地之道,自我与道隔离,最终人们进入自己预设的陷阱中,思想与生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渐渐地,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悲哀。这时候,人急需一种禅心去顿悟自己的生命,返回自我,洞察自我的欲望、本性,真正为自己把脉,庖丁解牛般分析自我,去领悟自身这部机器的规则。之后将其扩展到整体人性,上升到整个人类的本性及根本规则,这便是道。孟子所谓的“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其实,心、性、天三位一体。所谓三位指三者有不同的内涵及属性。所谓一体,指三者全系于人自身,准确地说就系于个体本心。我们在洞悉自我本心中了悟自性,在了悟自性后了然天下之道。而“道之大原出于天”,于是,我们也领悟了最高的天。这不仅仅是认识论,也是修养论,孟子为后世儒者指出了一条修身的途径,暗含着中国哲学向内探求式的内在超越的路径,其意义及影响是伟大而深远的。

【原文】 

“君子之道四①,丘未能一焉:所求②乎子以事③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④,未能也。庸⑤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⑥;有余⑦不敢尽⑧。言顾⑨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⑩尔?” 

【注释】 

① 四:指下文中提到的事父、事君、事兄、对待朋友过程中要求的孝顺、忠诚、敬重、诚信四件事。

② 求:责,要求。

③ 事:侍奉,对待。

④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把要求朋友对待自己的态度,先行用来对待朋友。施:付出。

⑤ 庸:平常。

⑥ 勉:勉励。

⑦ 有余:还有多余的,有潜力的意思。

⑧ 尽:完全做绝。

⑨ 顾:回头看,引申为照顾、顾及到。

⑩ 慥慥:读作噪噪,zào zà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孔丘甚至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孝顺,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忠诚,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敬重,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于朋友做到的诚信,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道德,应该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应该尽量谨慎。所言所行若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要更加努力;所言所行如有余力,也不敢放肆而说尽做绝,要留有余地,照顾到言行一致。言行一致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品评】 

本节以四个方面具体说明“事父”、“事君”、“事兄”、“事友”等具体的“行天道”的表现方式。“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一是道不远人。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所有的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走一样。二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同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出发,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这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他人。圣贤如孔子,贯彻的还是“忠恕”,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有什么理由不实行“中庸”的原则呢?不过这里提出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更为具体的“言行一致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