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素位(1)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原文】 

君子素其位①而行,不愿②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③,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④而不自得⑤焉。

【注释】 

① 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这里是现在的意思,作动词用。位:地位。

② 愿:倾慕、羡慕。

③ 夷狄:泛指当时中原地区之外的人。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

④ 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

⑤ 自得:得心应手、自得其乐。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安然自得。 

【品评】

本章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申述“行天道”的具体表现形态。

首先从富贵、贫贱、夷狄、患难等具体社会地位的角度进行分析。

素位而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角色应该做的事。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人如果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自然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素位而行,安于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自我充实,自我愉悦,不仅生活的每一天可以怡然自得,而且坚持下去,终究会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就好像打井挖水,在一个地方已经挖出了八九尺的深度,实际上再挖一尺就可以见到水,此时的放弃可能就意味着失败,至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人最难得的就是有自知之明。古人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与智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很难臻及的追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观人需用十年时间,可见自知与知人之难。“自知者明”,明的是什么呢?《易传》上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人应当首先明白的就是“各正性命”。那么,什么才是“性命”呢?性命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大戴礼记》中有“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其实,性命就是决定物之所以为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质。进一步讲,世间万物及人,从创始、出生及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就获得了自己特有的性命、特有的属性、特有的存在价值与应有的位置。人及万物固守自己的性命、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自己的根本属性,固守自己应有的位置,即是“各得其正”。若真的“各得其正”,那么万物乃至世界就是一片祥宁与和谐。人应自明于性命,尽可能洞悉自己的独特个性,全面地掌握自己的本质属性,进而清楚自己的人生与社会价值,规划自己的职业,调整婚姻与爱情,找准自己在家庭、工作岗位乃至整个社会中的位置。不要迷茫,少走弯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其深层要求就是人应有自知之明,就是要明于性命,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心灵的和谐。否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可能会嗜欲充盈而迷失真我,其后果不堪设想。“不愿乎其外”是圣贤发人深思的警句。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不明性命、求乎其外而丧身败名。

龙生九子,九子不同。人的才能、性格、禀赋、气质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生活环境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有的人出生在大城市,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受良好的教育。有的人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区,父母是文盲,生计都成问题,又岂会关注教育。两种完全相反的生活环境,往往会塑造出两种性格完全相反的人,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但是,从本质上看,这后天的环境也具备先天性,因为从不能由自己选择、不能由自己决定这个意义上看,他们是相同的,都是天生的。性命在很大程度上受天生的影响,一个人思索自己的性命就不能离开自己天生的内涵和前提。理解了天生,就更加深了对“不愿乎其外”的认识。深刻把握那些天生的元素,就可以更清晰地看懂哪些是性命之内,哪些是性命之外。找出这两大领域的界限,可以让自己有清楚的方向。如同一个天生的跛子,对于刘翔的速度与矫健,就应该只是停留在赞美的层面,而不应日夜渴求与之并驾齐驱,那样只会带来痛苦与失望。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君子都应该切实实践中庸之道。由于对中庸之道的追求,由于对中庸之道的切实奉行,可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君子的人生是快乐的,当然也是有意义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