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帐篷中接见外国元首(1)

战火之外 作者:吕可丁


卡扎菲几十年来一直在帐篷里办公和会见外宾。在对罗马、巴黎等欧洲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时,卡扎菲仍坚持在“友邦”的领土上搭建了自己的帐篷。

在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许多人被沙特案例馆里的“帐篷城”所吸引。这个由18 顶白色帐篷组成的展馆告诉观众,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每年要迎接超过300 万的穆斯林朝觐者,面积超过800 万平方米的“帐篷城”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居住地。帐篷内供水、空调、通讯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而且帐篷的材料防火、防风、防腐蚀,堪称人类居住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实,世界上最爱住帐篷的当属阿拉伯世界里的贝都因人。“贝都因”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他们依照古代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以部落为单元,逐水草而居。因为流动性大,游牧距离远,所以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人口统计数字不包括他们。阿拉伯世界各地贝都因人均使用当地的阿拉伯方言及阿拉伯文。他们多数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原住阿拉伯半岛,后来随着游牧业的发展逐渐扩散到西亚、北非等许多国家。如今的贝都因人大部分靠饲养骆驼为生,每年按季节和固定路线进行有规律的放牧,并在农区边缘地带度过最炎热、干旱的季节。他们偶尔也会在集市上出售畜产品或采集香料,买回椰枣、食粮及手工业品等生活必需品。但每当雨季到来、沙漠水草生长之际,他们便向沙漠深处进发。

这样的游牧生活决定了贝都因人对帐篷尤其是毛毡帐篷的喜好。他们像数千年前阿拉伯人民的祖先一样,以驼背为家,以帐篷为根据地,长期迁徙,放牧为生。他们的帐篷里通常用布或毡子隔开,以便男女分居。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鼓励和安置他们定居,但多数人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也不大适应,仍过着游牧生活。

世界上住帐篷最出名的,当属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卡扎菲本人是出生于苏尔特沙漠上一个羊皮帐篷里的贝都因之子。1969 年政变成功后,开始领导利比亚这个沙漠国家。卡扎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且是唯一的男孩。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出了帐篷就是沙漠,离开沙漠便是帐篷。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坚韧不屈和放荡不羁的性格。虽然他拥有大量权力和财富,有数座自己的行宫,但他喜欢住帐篷而不是豪华宅邸,喜欢骑骆驼而不爱乘坐高级轿车。当他忧伤时,这位文学爱好者不是醉心于文学创作,而是一人到沙漠的帐篷里静思。因为卡扎菲对帐篷的热爱,他的妻子和儿女一直住在首都的黎波里的军营里。他本人则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帐篷里办公和会见外宾。

有意思的是,这种对帐篷的情有独钟还扩展到他在国外的行程。在对罗马、巴黎等欧洲城市进行国事访问时,卡扎菲仍坚持在“友邦”的领土上搭建自己的帐篷。2009 年,他在访问美国的行程中要求在中央公园搭建自己的帐篷居住,之后在应邀到联合国参加大会时又要求在利比亚驻联合国代表团附近竖一个帐篷,只是这一次的请求遭到了拒绝。

对于今天的阿拉伯人来说,帐篷也并没有真正地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在很多场合下我们还能看到帐篷的遗迹。比如,阿拉伯人结婚时大多习惯在帐篷里举办婚宴和晚会,住公寓的人支帐篷结婚倒是没什么好质疑的,毕竟家中面积狭小,容不下那么多客人。可很多住别墅的人也如此,他们放着好端端的别墅不用,在自家院墙外支起两个硕大的帐篷来分别容纳女客和男客。帐篷里接连几个晚上吹吹打打灯火通明,看起来好不热闹。除了婚礼,丧礼上也会出现帐篷的踪影。对门邻居老大爷去世时,儿女们在别墅门口支了两个硕大的帐篷,一连数日人满为患,上班的时候能清楚地听到楼下有人痛哭流涕,搞得我们个个精神沮丧,而门口那条路也因为这帐篷的存在变成了一个死胡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