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郑和到过的地方

战火之外 作者:吕可丁


我望着海对面的红色山岩,心想500 年前的郑和率领他疲倦的船队来到这里时,是否也为了这嶙峋而光秃的火山岩欢呼雀跃呢?

今天,我要去看一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郑和。

史料上说这位航海英雄生前共刻有两块碑,一块在太仓浏家港,一块在福建长乐。6 次航海的历程被他深深地刻入石头,也深深地刻在时间的长河中。可惜这两块碑在国内的时候我未曾见识到,这次在也门却有幸看到关于他的另一块石碑。也许连郑和自己都未曾料到,时隔数百年,另一块关于他的丰碑会在遥远的西方竖起——亚丁,他曾经三次到访的地方。也门人民用产自火山岩的石头和来自中国的陶瓷,为他建造了一艘扬帆起航的宝船。

不为别的,只因为这里,是郑和到过的地方。

清晨,伴着拂晓的宣礼声我们匆匆启程。亚丁属于热带海洋气候,四十多度的高温并不适宜户外活动。我们提前出发,就是为了赶在日头猛烈之前到达郑和纪念碑。好在这次同行的有使馆的羌领事,省去了很多冤枉路不说,还从这位驻外八年之久的半个也门人嘴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亚丁城是一座处在火山口之间的城市,以一片高耸而嶙峋的红色山岩

为标志,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大小亚丁和自由贸易区三个部分。关于它的名字有很多的解释:欧亚非水上走廊的交通要道、曼德海峡的海上咽喉。它既是远洋船只的“快乐之地”,又是亚当夏娃居住的“人间天堂”。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却是他的另一个称谓——那本描述郑和航海史记的古书《瀛涯胜览》里三次提到的“阿丹国”。

郑和纪念碑并不远,我们赶到的时候太阳刚刚走到8 点钟方向。亚丁湾的入海处,偌大的港口偏在一隅,一艘石帆孤独地正对着一片红色山岩。船身用瓷砖铺砌,中阿两种文字记载着郑和航海的史迹。没有发现想象中的游客如织,我有一些小小的失望。和玛丽娅一起坐在石船下的台阶上,看着海对面烧得发红的岩石发呆。羌领事无暇顾及我们,他有自己的任务,要彻底检查一下石船的状况。他一边弯着腰捡拾从船身掉落在地的瓷砖,一边自言自语:“怎么掉了几块,得报告一下,要返修了。”天空中盘旋的野鸽子飞过,有一只很不自觉地落在了石帆上,自顾自地梳理起了羽毛。羌领事赶忙掏出照相机给它留了一张影,说这张照片可以洗出来,取个名字叫“友谊与和平”。

望着我们头顶的那只鸽子,玛丽娅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她说医学院的老师曾介绍过一种叫“哈贾迈·撒尔班”的神奇医术,在瓶子里点上火把氧气烧光,贴在病人疼痛的地方可以止痛,相传是古代一个中国撒尔班大首领传下来的。她问我:“蒂娜,你知道这个大首领是谁吗?会不会是这个中国的穆斯林呢?”(亚丁人不叫郑和的名字,管他叫“中国的穆斯林”)

我挠了挠头,实在不好意思在当地人面前卖弄自己的阿语。以我浅薄的知识,我只能理解“哈贾迈”在阿拉伯语中是拔火罐的意思,可这“撒尔班”是阴历的八月,和郑和又有什么关系呢?回头看看羌领事,他说很有可能就是郑和。穆斯林有孩子出生在几月就按照几月名字命名的传统,而郑和的小名三宝,正巧是撒尔班的译音,也许正是这个中国撒尔班大首领郑和把拔火罐的神奇医术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天啊!”玛丽娅赞叹道,“几百年前的事情了,原来是真的,我还以为这仅仅是个传说。”

传说?倘若不是在这片土地,倘若是发生在另一个地方,也许这就是一个传说而已,可是亚丁不会的。从1417年郑和的船队来到这里至今,亚丁虽然历经沧桑,但风貌如旧。大概是亚丁湾太美,抑或是路程太远,时间走到了这里,累了、倦了,就同远洋的船帆一起躲在亚丁湾宁静的怀抱里歇下了。这一歇,就是几个世纪。于是亚丁博物馆里,至今还保留着郑和带到亚丁的瓷器,也门的史料里也详细记载了郑和这批“来自中国的官员”,甚至《瀛涯胜览》中讲述的“男子缠头,穿撒哈喇梭福”的衣着风俗至今仍然存在。

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亚丁湾的入口,千年以来远洋的船只都是从这里入港,在这里停顿、休息。远远瞭望到亚丁的红色山岩,海员们都会兴奋无比。这意味着枯燥的旅程终于结束,他们可以在这里上岸游玩,采购补给。我望着海对面的红色山岩,遥想五百年前的郑和率领他疲倦的船队来到这里时,是否也为了这嶙峋而光秃的火山岩欢呼雀跃呢?

那时的郑和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这样的时刻,他将刻骨铭心。遥远的亚丁用它宁静的港湾迎候着这远道而来的船队。在这里,船员们将获得期盼已久的食盐、烧酒、蜡烛、菜油,特别是淡水。而作为报答,亚丁人也得到了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医术。华夏瑰宝,从此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明。

羌领事终于把掉落在地上的瓷片捡拾得一干二净,玛丽娅也在我的肩头打起了瞌睡。日头逐渐炽热起来,晒得我把眼睛眯成了缝,眼前湛蓝的海水也聚成了一条线。

亚丁人是了解郑和的,所以才把他的石船安放在入海的地方。他与海分不开,纵然海洋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对手,却也是他生命中最亲密的伙伴。对于英雄来说,对手往往是他最忠实的朋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