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习惯五: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1)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节选) 作者:林格


一、导入部分

1. 理念

是否建立了秩序感,是区分文明人的标志。

用过自己的东西不放回原处,生活会变得杂乱无章;用过别人的东西不放回原处,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用公共场所的东西不放回原处,会给大家带来不便……

虽然很多人从小就知道要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为什么呢?因为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不简单:

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合,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有人监督,不论是自己、别人的东西还是公共物品,更不论物品价值大小,都必须做到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父母可以对照下列情形,看看有没有自己孩子的影子:

清晨出门,找不到自己的衣服、红领巾、书包、帽子等;

在学校参加活动,忘记归还用过的器具;

去超市购物,选中了又不想要的东西不放回原处,离开时将用过的购物车、购物篮随手一放;

去书店买书,看过的书随便找个地方插进去……

如果有,就赶紧开始教育孩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吧!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孩子既能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能处处想到他人,尊重和关爱他人,培养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2. 描述

(1) 强调秩序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首先强调的是秩序感的建立。秩序是有条理、不混乱的状况。良好的秩序能使人产生愉快、兴奋、舒服以及安全的感觉。秩序感一旦失去,麻烦就会来临。

《天生棒小孩》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妈!有没有看见我那件新的红裙子?”罗宾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厨房,妈妈正在那里喝咖啡。

“我想你昨晚扔地板上了吧。”妈妈平静地回答。罗宾立刻就急了。

“噢,不!”她哭了,“我完了!学生团体选举大会上我还要穿哪!”说着就跑了出去。

看着14岁的女儿从门口消失,妈妈得意地笑了。

原来,妈妈和罗宾为她的房间乱七八糟吵了好几年。罗宾总是风风火火的,情愿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也懒得拣地板上的东西。她那无穷尽的精力一点也没有用到保持房间的整洁上。罗宾找不到需要的东西时,自己也特烦,她甚至承认她喜欢受点约束、更有条有理一点。

妈妈厌倦了从地板上拣衣服,所以她上星期开始实施一项新政策,告诉罗宾将没收每一件拣到的衣服,一个星期以后才能拿回去。罗宾以为这没有关系,但她突然发现有那么多衣服扔在了地板上,她衣柜里的衣服越来越少了。

其实罗宾有整整一晚上的时间可以收拾,直到第二天早上她出门上学。但她却从不付诸行动。等罗宾上学走后,妈妈就会走进她的房间,把所有的没挂起来的和没在洗衣筐里的衣服都抱走。妈妈有一个箱子,外面写上了从那天起一个星期之后的日期。妈妈把衣服放进去,再把箱子存放在衣橱的架子上。在那个日期以前,罗宾不能拿走那个盒子里的衣物。

此时,罗宾又来到厨房,她已经换上了舒服的牛仔裤和旅游鞋。“妈,我得走了。学习小组6点结束。再见!”她出了门,但很快又回来了。

“等等!我好像把鞋子落在了浴室—— 我应该放在壁橱里的。妈,别进去—— 我上床前收拾!”

其实,很多父母都能在罗宾身上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和谐的生活、学习、工作状态一定是有秩序的,失去秩序会让人感觉十分糟糕。假如一个人习惯了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就会近乎本能地拒绝杂乱和肮脏,因为后者会破坏他已经建立的秩序感、清洁感。

(2) 自觉“归位”

用了东西放回原处,需要有一种“归位”意识。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遗憾的是,“归位”的意识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似乎并没有完全形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