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长安水边多丽人(8)

杜甫的五城 作者:赖瑞和


车子停在昭陵博物馆门前。"昭陵到了,"曹师傅说。博物馆旁有一通极高大的李勣碑,碑后是隆起的李勣墓,高约十米。登上这墓冢的最高处,才知昭陵的范围极大,辽阔而静寂,如今全是一片片的农田。农田上,散布着一座座隆起的墓冢。我终于解开了从前的迷惑,明白那些便是昭陵的陪葬墓了。原来陪葬的形式便是如此。只是把这些功臣,都葬在陵墓区内,让他们在一片秀丽的风景环抱下,长陪太宗。

但昭陵呢?昭陵在哪里呢?"在九峻山,"曹师傅指指北面一座奇突的高山说,"离博物馆这里还有好几公里呢!"

"车子到得了吗?"我试探着问。

"路不好走,不好去。"曹师傅说,不很热心。

于是,先到昭陵博物馆去。这里摆满了从昭陵陪葬墓区运回来的墓碑和墓志:房玄龄、温彦博、尉迟敬德、阿史那忠、孔颖达等人,全都是我从前在《旧唐书》、《新唐书》和《通鉴》中见过的人物。如今,站在他们高大的墓碑前,甚至可以用手去触摸他们冰凉的碑身,我仿佛也在触摸着历史。

一转身,猛然见到一个似曾相识的物体,摆在展示柜内。西安火车站的屋顶上,左右两边,不就是这东西吗?后来落成的陕西省博物馆,所有建筑屋顶上,更全部采用了这装饰。像一头勇猛的老鹰--鸱尾。原以为火车站上的鸱尾,虽根据文献,但仍属现代人想象的作品。万没想到,唐代的鸱尾,居然还有实物在昭陵的一个废墟上出土传世。这鸱尾塑造得强劲有力。那弯弯的鹰喙部分,充满线条张力。比起后代屋顶上常见的龙凤装饰,鸱尾更显得淳朴,也很有中亚的风味,很可能是突厥遗风,唐代"胡化"的结果。

我终究忍不住,央求曹师傅载我去九峻山,一探昭陵的真面目。

"我也没去过,"他说。"不过我看您好像是搞研究的,我们就去看看吧。"

但昭陵在哪里呢?清代的金石学家毕沅,在乾隆年间出任陕西巡抚时,曾经四处寻访汉、唐帝王的陵墓,并且立碑为记。像汉武帝的茂陵和唐高宗的乾陵前面,都有毕沅在两百多年前所立的石碑标记。游客来到这里,好比放下心头大石:"没错,这就是茂陵。""啊,这就是乾陵。"然后,他们站在这些石碑前,拍照留念,表示到此一游过了。

但我们来到九峻山脚下时,完全见不到那通熟悉的毕沅碑,也见不到任何显著的陵墓遗迹或废墟,更没有任何翁仲和石狮等大型雕刻。这里,只有农田和农舍。曹师傅停车问了好几位当地农人,他们都指着九峻山顶说,"昭陵就在上头。"

曹师傅很够义气,干脆把车子开上九峻山。路是狭窄的黄泥路,不好走,沿途经过许多梯田和窑洞。看来,山上如今还住了不少人家,不知他们是否当年唐太宗的守陵人的后代?越往上,梯田越少,几乎没有甚么树木,但山坡上长满了苍翠的绿草,远远看去,如地毯般柔软,有牛羊在吃草。

车子走了整整半个多小时,才开到约三分之二的山腰上,无路可去了。站在九峻山上往下望,风景绝佳。前面的山脚下,便是著名的渭河,缓缓流过这一大片关中平原。这里有山有水,环境清幽,确是第一流的风水,难怪当年唐太宗要选择在这里安葬。

在山腰上,仰望那尖突的主峰,觉得它好孤单寂寞。我决定爬到这主峰上去。我提着一瓶水和相机,请曹师傅在山腰上等我,然后就独自往主峰上爬了。这儿一片寂清,连种田的农人也见不到,更不要说游客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