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是东方管理学的精髓(1)

企业领导商略 作者:王忠明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如果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管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向西方学习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的中国管理学理论和实践,更要关注我们传统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相比于西方的管理而言显然别具东方的色彩。

1.管理学中的“术”与“道”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非常丰富,内容很多,要想面面俱到地来做一个系统的,或者说很全面的梳理绝非易事。我们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东方管理智慧?或者进一步说,什么是东方管理智慧的精髓?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如果说西方的管理学是以“术”见长的话,我们传统的或者说东方的、中国式的管理理念则是以“道”为尊。悟“道”构成了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精髓。

那么,这个管理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许多西方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西方的一些学者在某些具体的管理层面,比如说营销技巧、谈判技巧、人力资源考核等方面,做得非常细致,他们甚至可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但他们随即会发现,如果说只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没有“道”,或者说不提供一种路径、没有一种境界的话,所有的操作技术都没有意义。他们发现中国的管理智慧恰恰是在“道”的问题上,弥补了西方管理学所欠缺的这个东西。

但是,西方人发现,在中国哲学中“道”的内涵非常丰富,他们在翻译“道”这个概念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在英文当中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词来准确地表达它。一些人把它翻译成“规律”、“规则”、一些人则倾向将其译为“智慧”、“方法”,还有的主张译成“道路”、“路径”,如此等等。但是,他们很快发现,“道”既有上面谈到的各个含义,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含义。所以后来比较通用的一个译法是TAO,即用他们的韦氏拼音注音了事。

2.东方管理智慧中的儒家之“道”

我们显然不可能把古人关于“道”的所有意思都一一穷尽,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做一些基本的阐释。比如说“道”在儒家那里其基本含义是指一种路径,就像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那就必须沿着一条正确的路才能到达。所以,当时朱熹解释这个道,就说“道者,路也”。而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这个治理国家的路径就是由“道”而“德”。所以“道德”这两个字,我们通常是连起来用的,因为“道”是路,我走“道”,感悟到了这个“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有了心得体会,那么我就有了“德”。所以,在古汉语中“得”与“德”相通,“得者,德也”。意思就是说,人必须对这个路有一个心得体悟。正是如此,儒家非常强调对“道”的把握,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里的“道”,就是路径、就是人生道路,对管理者而言也就是治理之道。如果你对这个路径有了一个把握,那么你就真正拥有了道德。

所以,孔子在《论语·为政》里有一段经典名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管理有两种思路:一是法治的思路,它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办法,管理者颁布行政命令,然后再用刑罚去保证它的实施。这种管理有没有效果呢?当然也有一定的效果,它可以使“民免而无耻”,即老百姓不敢做坏事。但是,孔子这种管理的效果有限,因为他虽然不敢做坏事但是却没有羞耻心。可见,在孔子看来,这个管理之“道”的境界还比较低。

儒家主张什么样的管理之“道”呢?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主张把外在的道,变成一个人内在的德性。孔子认为这种管理境界所达到的效果是“有耻且格”,就是说它能够使老百姓不仅有羞耻心而且行为不会出格。这就是德治的管理。它不是靠处罚,比如说让你走人、扣奖金之类的办法来管理,而是主张用一种培植德性的柔性管理来实施管理目标。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人曾经研究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很多学者发现,日本的工人跟美国的工人有一个区别:日本的工人是工作狂,工作非常有积极性,而且忠诚度极高。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工人的忠诚度远远高于美国工人,他们很自觉自愿地工作,并且中层管理者不跳槽,工人也不罢工。美国人经过思考,后来发现这不是靠制度约束,不是靠金钱刺激,而是一种儒家文化熏陶的结果,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那种孔孟之道教化的产物。

可见,文化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文化即“文以化之”,它以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方式让人产生变化。所以,在日本的管理层非常推崇儒家的经典,比如《论语》、《孟子》,在日本的企业里就经常作为员工培训的教材。这强调的其实就是不同于西方管理的德治。

事实上,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管理之道就是遵循着一种德治的治理思路,而且在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德治得非常好的发展时期。比如唐朝初期,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就是“德主刑辅”,他由此缔造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盛唐帝国。历史学家对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德治的治国方略是一个重要的缘由。

在西方许多研究者看来,毛泽东也是因德治而有卓越成就的伟人。有一位日本教授就专门研究毛泽东的经营管理之道。经过自己几十年的研究,他认为,与其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如说他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精深了解的伟人。所以他一生酷爱读的是古代的线装书,他的书房里几乎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这位日本教授认为,正是因为深受中国传统管理之道的影响,毛泽东的治国之道,靠的是德性与觉悟。同时,这位日本教授认为,蒋介石采用的是制度约束靠悬赏刺激的办法,也就是泰勒著名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思路。这就体现出两种治国思路的差别:蒋介石是西方式的、法治式的思路,靠制度的管理约束,比如国民党就非常看重中统、军统之类的特务组织的作用、非常注重悬赏的做法;毛泽东的治理思路则是东方式的,主张靠德性的觉悟,所以他在延安时期就非常强调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的德治思想贯彻在企业领域里,主要体现为诸如铁人精神、孟泰精神、青年突击队精神的发扬光大。它不是奖金刺激出来的,也不是靠制度教化出来的,它是一种德性的自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德性与觉悟,新中国的工业才在一片废墟里奇迹般地发展起来。这是一个至今让人向往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可见,儒家的德治之“道”决非只是一种理论设想,它有着非常成功的实践印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